艺术品拍卖的现状与未来
■刘尚勇
总体来说,中国艺术品拍卖业的发生与发展,包含了有限市场、自由市场与品牌市场3个阶段;艺术品拍卖的资源与资金,可以从捡漏时代、江湖时代与资本时代进行对比;艺术品拍卖的组织与品牌,则概括为英雄建业、组织建设、品牌建立这3个维度。
1992年北京国际拍卖会是我国拍卖行业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从国家层面来看,这一事件是中国向国际社会释放的积极信号,表明了开放的态度;从行业层面来看,这一代表性事件带来了拍卖行业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神秘感;从具体执行层面来看,1992年北京国际拍卖会引进了国际惯例与国际通行规则。随着有限市场的起步与发展,市场机制得以逐步完善,国家相继制定了《拍卖法》和成立了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这些举措为拍卖行业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全国拍卖公司的数量迅速增长,拍卖活动一度创造出令世界瞩目的“北京价格”。
挤泡沫是个漫长过程
在艺术市场由江湖时代向资本时代的转变中,出现了“亿元现象”,这是资本给艺术品拍卖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拍卖资源经历了从国内资源挖掘到海外资源回流的过程,资本介入为拍卖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强了市场活力,扩展了市场空间,同时也呼唤着更为完善的拍卖市场诚信体系建设。2012年市场开始了主动的调整就是去泡沫、重新洗牌的举措。
从2012年开始的艺术品市场的调整,已经经历了近7年的时间,至今仍然没有停顿的迹象。毛巾里好像还有水分和脏物还得再洗一洗,挤一挤。这是一个漫长的修复和纠错过程,市场的泡沫、艺术的垃圾,虽然已经被挤出去了一些,而调整的进程却还在继续。
市场调整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价格泡沬破裂,旧价值被怀疑、被解构的过程;后一个阶段是价值再确认,估值被重构的过程。目前显然处于市场调整的上半场,下半场还没有开始。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还需要有更多的耐心。之前艺术品价格在巨量流动性的冲击下出现了价值层面的严重失真,那时艺术品价格的形成是基于资本的恣意炒作而不是基于正常市场需求的竞争结果。
艺术品市场调整后即将面临的是存量艺术品的价值重估过程,以及增量艺术品的价值谨慎认证过程。有些原来很值钱的艺术品,也许以后就不那么值钱了;有些过去人们不太重视的艺术品,却可能逐渐成为价值关注的焦点。
回顾以往,我们有幸看到了艺术品市场的“亿元时代”,看到了艺术品价格是怎样被吹上天的。这之后的几年是艺术品价格要求回归却被人还在猛吹不肯落地的几年。2019年我们将可以看到艺术品价格真实落地的过程,这是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能够从中领略某些潜藏在艺术品里面的价值逻辑。
英雄难以复制,团队可以组合
“英雄”对一个“时代”具有显著而积极的影响,如翰海拍卖曾经的总经理秦公先生、香港古玩商张宗宪先生等,他们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中,为拍卖行业做出了值得称道的贡献。与此同时,“嘉德团队”的不断成长以及在业界产生的持续影响,以及两种不同经营模式的起起伏伏似乎也预示着拍卖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靠英雄还是靠团队?仅凭无序无规的临机发挥,追求惊人神绩。处处着火,亲临救治?还是,依托严密可靠的组织流程,追求平稳常态。一方有事,八方协助?实践证明:英雄难以复制,团队可以组合。
新的行情将由新人启动
目前的艺术品市场,仍属于旧行情时代,调整仍在继续。如何判断一个新的行情出现呢?一轮新行情的启动一定是要有大规模有质量的新人入场,他们的审美观、时尚理念、价值体系、学术认同都与过去市场信息极度的不对称,只有与行家忽悠、劝买强卖、人情绑架为主导的行情有本质的区别,才能称得上是新行情的启动。就目前行情而言,并没有质的变化。因此,下一轮新的行情将由谁启动,现在只能拭目以待。
艺术品市场调整后市场成熟度提升,相对垄断的初步形成,使得市场格局相对稳固,战略定位自主时代的窗口正在闭合,市场中已有的存量公司正在被定位。被贴上各种标签后,各个公司形象进一步固化。
通过这一次市场的调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功能相对齐全完备,市场分层逐渐清晰,定位逐渐落实,格局逐渐稳定。巿场对存量企业正在完成标注过程。以往一窝风良莠不齐的混乱局面将不复存在,同时参与市场的企业自主定位的机遇也将结束。
在拍卖市场的调整、洗牌和重构过程中,品牌的打造能力、金融行业动向、区块链技术应用、学术共建与资本共谋将促进存量转型,增量创新并为艺术品拍卖行业未来发展提供诸多可能。
(刘尚勇,书画鉴定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