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要闻

守正创新 薪火相传

——访浙江画院院长孙永

  1984年12月,浙江画院在西子湖畔挂牌成立,陆俨少先生时任第一任院长。

  “我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成长的幸运儿,受到了我国近代两位国画大师潘天寿和陆俨少的悉心培养。”现任浙江画院院长的孙永,曾多次这么描述。

  时光荏苒,35年转瞬即逝,如今的浙江画院,风华正茂、人才辈出,已然成为业界举足轻重的一支学术劲旅。

  回望过往,孙永总结了八个字,“守正创新,薪火相传”。这既是当年陆俨少先生所倡导的,也是35年来,浙江画院一直牢记、践行和传承的。

  先守正,再创新

  何为“正”?孙永说,中国画的根是文化,守正便是要守住文化,没有文化的中国画是无根之木,没有魂。

  陆俨少先生曾留下一句话:“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作画”,意思是一个中国画画家,绘画只占到了三分,诗词歌赋等文学修养、书法造诣却占到了七分。

  “陆老对书法、文学的钻研是极其深的,功力亦是相当高的,他竖起了一杆旗帜在那里,不仅是我们画院,沪浙一带的画家都深受其影响,不炫技法,扎实地去提升文学修养。”孙永说。

  年轻时的陆俨少与王同愈学诗文,后拜上海冯超然先生为师。冯师第一句告诫:“学画不可名利心太重,要有殉道精神,终身以之。”

  这句话便是浙江画院35年来,始终坚持的“守正”之源。

  孙永说:“浙江画院不是最大的不是最老的,却能够超越许多有名的老画院,四任院长能够始终如一,用宏观战略的思想,走正确的路,一步一个脚印,敢于守正,甘于守正。”

  正因如此,浙江画院涌现了一大批中国画各领域的领军人物,顾生岳、刘航、徐启雄、曾宓、姜宝林、何水法、张伟民、池沙鸿、孙永……留下了数百件足以流芳百世的优秀作品。

  守正,然后创新。这同样是陆俨少先生的治学精神所在。

  浙江画院的画师们秉承着陆老“一生求变”的理念,走出去,深入到基层。山水不光是风景,中国画也不光是记录,它有着每个时代各自鲜明的特色、理念、要素。

  “每年画院都要组织画师奔赴全国各地,他们或行走在大漠戈壁,或露宿山寨乡野写生,每一处的乡土风情,给画家们提供了不少创作灵感和素材。”

  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才不是无源之水,不是打花拳打乱拳,画师们的“变”都是一次艺术的升华。浙江画院画师们的探索和求变对中国画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赞誉。

  出人才,出精品

  浙江是美术重镇,也是千年中国书画发祥传承的福地。在潘天寿和陆俨少两位大师的关照和浸润下应运而生的浙江画院,肩负着浙江中国画发展和优秀人才培养的重任。

  如今,浙江画院已是老中青三代同堂。三代画师们对陆俨少艺术观念和学术方向的认同、努力,在当代中国画坛形成了巨大影响力。

  “从第一代专职画师开始,我们就形成了‘传、帮、带’的好传统,时常邀请老先生们回来给年轻画师们授课。”孙永说,“我们有一个一直延续的口号,‘传承经典,继往开来’。”

  35年来,浙江画院的画师们围绕中国画的继承、研究和发展,强调深入生活、反映现实、表现时代、鼓舞民众,提倡学术批评,挖掘文化深度,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

  35年的风雨历程,每一次展览、每一件作品,都是浙江画院致力于为时代留下的艺术历史。

  2009年12月22日,“浙江画院二十五周年庆典系列活动”于浙江美术馆盛大启幕。“陆俨少百年巡回展”、“百年俨少·薪火相传——中青年山水画家邀请展”、“浙江画院二十五周年回顾作品展”等六大展览、三大学术研讨及讲座,集中探索百年来中国画生存发展境遇。

  2014年9月12日,“湖山掩映——浙江画院三十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浙江画院30年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侧面反映了浙江当代中国画在辉煌中不断延续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画院还积极投身于“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的推进,2010年至今成功举办数届中国画双年展活动,开创国画品牌先河。画院分别于2015、2017和2019年举办三届“陆俨少奖”中国画展,推出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进一步繁荣了当代中国画艺术创作。

  “出人才,出精品”六个字言简意赅,却直指本源。浙江画院以这六个字为工作中心,在管理机制、创作研究机制、培养人才机制等方面改革探索,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最大化争取社会效益。

  孙永说:“未来,浙江画院将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用生活之源育艺术常青,努力创作出更多的美术精品,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更多贡献。无论是过往的25年、30年和35年,还是未来的40年、50年或100年,我们这份美丽的崇高事业将永远地在路上,永远薪火相传下去!”


美术报 要闻 00006 守正创新 薪火相传 2019-11-30 11405664 2 2019年11月3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