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朱颖人交作业了
记得先生——朱颖人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开幕
本报杭州讯 记者 俞越 “我是来交作业的”。当白发苍苍的老人虔诚地说出这句话时,每一位在场的人都不禁动容了。
11月22日,“记得先生——朱颖人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潘天寿纪念馆开幕。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赵宗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副院长韩璐,朱颖人学生代表、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教授田源,展览主人公朱颖人分别致辞,开幕式由潘天寿纪念馆馆长陈永怡主持。
此次展览以朱颖人求学从教、传承研习的历程和相应作品为内容,展现中国美院国画系以潘天寿、吴茀之为代表的老先生们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剖析朱颖人教授这位九秩老者承传、发展中国画笔墨的心路历程。展览既是面向公众的中国画笔墨普及教育,又希望能引发专业群体对中国画教学的研究与反思。展览以朱颖人对老先生教学的回忆、对自己求学与创作的叙述贯穿始终,分为以下六个版块:人生的转折,国画系的老先生,教与学,习作与探索,日课的功夫,一点感想。更吸引人的是,此次展览有一批大师作品、课徒稿、手稿首次展出。
此次不仅是一次展览,更是一堂关于中国画笔墨的公开课。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潘天寿等先生们对笔墨的理解与其相应的作品、课徒稿、手稿,这些作品生动展现老一辈国画大师对笔墨之道的理解。陈永怡介绍说,展览展出了一些前辈修改后完成的作品,“仅仅是那一笔的修改,就让学生记得一辈子,这说明老师的重要性。”如朱颖人初学花鸟画时的作品《引得清风蝶影来》,吴茀之先生看了后觉得气势不够,便提笔补了一枝墨竹,由左下至右上,立刻醒提了画面。“老先生的亲身示范、修改,让我看到识见和功力的重要性。”当90岁的朱颖人回想起当年为先生理纸磨墨、聆听教言之时,老先生们在小辈面前坦诚地争论他们之间的不同看法,或者探讨画面上不同的处理方案,他认为这种教育方式对学生是非常有益的,学生们可以很具体地揣摩老先生们各自的创作思想、表现手法。“老先生各执己见,求同存异,同时还经常要我们参加讨论,发表看法,这极其考验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是给我们增加见识的机会。这里涉及到诗、书、画、印,以及为人、处事等等,使我们在平日里切身体察到老先生所讲的基础到底是什么。”
朱颖人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教授,初学西画,后专事中国画创作,师从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先生。在中国美院中国画教学的谱系中,朱老师是承上启下的典型代表。他对笔墨的理解全面深入,作品功力深厚,意境清雅淡宕。如今,九十高龄的他仍精进不已,笔墨境界又幡然大变。“我希望我的笔墨特点柔而韧,还有力,画面精神是恬静清润,在每一张新画里能添加一些新的想法和新的视觉元素,以呈现自己的结构、用笔、用墨、用水和用色。笔墨是底子,当笔墨和个人的情趣性格一致时,一张画才得以完整成立,才是有精神的。”
对于此次展出的历年来的代表作,他如往常一样,虔敬而谦虚、朴素而认真地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我是来交作业的……我的这些“作业”,表达着我持守的审美。我知道自己的缺点,也没有很完美的作品,里面好多笔墨细节都还可以进步。不过,这也是我前进的动力所在。
在展览的最后部分,这位90岁的老人为自己做了这样一个平实而深刻的总结:“自然而然”是自己一辈子的修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