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不是“盆景”,是“明灯”
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的衢高实践
■本报记者 黄俊娴
“美育的终极目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态度和境界。”这是浙江省衢州高级中学校长周晓天对于美育的理解。作为一所以艺术办学为特色的学校,近年来,衢州高级中学在生命教育、礼仪教育的基础上,又提出大力推进美育的口号。美育与生命教育、礼仪教育,被合称“衢高三育”。
近日记者采访了周晓天校长,请他谈谈衢高是如何通过校园生活让学生体验美育,并在各学科中渗透、融合美育的。
环境是无言的课堂
校园文化的美育濡染
1月10日,记者驱车前往坐落于烂柯山风景名胜区的浙江省衢州高级中学。走在校园内,随处可见经典油画、学生绘画作品、教师摄影作品等悬挂在檐廊,校园围墙被做成彩绘墙、涂鸦墙,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站在教学楼走廊上眺望,咫尺之外是希望的田野,白鹭翩飞;远处是群山连绵,云山相依。校门口近20亩的花田,赏心悦目。一年三季花,次第开放。周校长说,“弥望的花,美了校园,更是把美种在了学生的心里。环境是无言的课堂,学生在这里读书、散步,可以最大程度贴近、感受自然之美”。除此之外,学校还把宽阔的走廊过道做成开放式书吧,成为学生最为享受的角落;专门改造、开辟教师休闲吧,在大楼门厅放上休闲桌椅,把所有这些地方打造成师生的第三空间。
今年,衢高给全校每个班级都订阅了《美术报》。上自习课的高一三班杜如萍,正在翻阅2020年第一期《美术报》,她告诉记者自己虽然不是艺术班的学生,但在衢高寻美教育的濡染下,开始对“美术”有了新理解。杜如萍说,“听过学校组织的柯山大讲堂,也参与过校园艺术节、摄影大赛等活动,每到春天或秋天,学校会设置校园写生课,现在也逐渐养成了用绘画方式记录生活中小欢喜的习惯。”
据周校长介绍,如今柯山大讲堂已成为美育主阵地。主讲嘉宾起初以本地艺术家和文化专家为主,后来,嘉宾档次越来越高,许多是国内名家,甚至还有美国《时代周刊》副总裁这样的大咖。一年10余次的讲座密度,每一次内容的精心选择,使柯山大讲堂名声大振。如中国美院任道斌教授的《国画欣赏与人文素质》,中国社会科学院叶廷芳教授的《建筑美》,央视编导王开岭的《阅读,让你学会自己长大》,复旦大学物理学家金晓峰教授的《诗情画意的物理学》,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旭烽《茶的故事》等等,让柯山大讲堂成为了美育高地。
美育不是“盆景”
应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周校长看来,美育不是一门课程,她渗透于教育的方方面面,更应涵盖在所有学科教学之中。但在教师队伍中美盲仍大量存在,他说,“优秀的数理化教师未必不是美盲。因此,相当多的学科教师难以担当美育重任”。面对优质艺术师资稀缺,教师培训基本没有美育培训,学校教育自评没有美育质量考核等多重因素,美育往往会成为“盆景”,学校除了偶尔搞点艺术活动,以示美育的存在,面向全体的美育基本空白。
衢高自2012年课改以来,开发了一批美育课程,如“摄影基础”“我爱摄影”“微距摄影”“素描基础”“摄影与写作”等等,培养了一批校园摄影师。可惜,高考改革之后,高中学生的高考课程压力很大,选修课越来越难开设。在这样的情况下,美育课程的保障成为一个难题,学科课程的渗透成为美育的无奈选择。
如此,学科教师的美育培训便成为落实美育的首要任务。衢高今年以来不断强化美育培训,为把美育渗透到各学科课程做准备。比如,周校长亲自上的语文课,除了语文课本上的知识点外,还要还原语文的审美功能,让听说读写都与美同在。周校长认为,科学与美并不冲突。数、理、化、生等学科里都包含美育,具有审美境界的老师就能在学科里发现科学之美——科学活动本身所具有的不计较功利的自由精神所带给学习者的一种愉悦之情,这些都是“科学美”的最佳体现。美育同样应该渗透在德育活动中,无论是爱国教育还是感恩教育、励志教育,有着“审美境界”的老师在组织活动时,就会放下功利,走进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心灵美、德行美。正如周校长所言,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拥有幸福的能力。而美育就是这样一盏灯,点亮了他们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