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书法

文章导航

古典价值与当代篆刻创作

——名家与新锐对话会发言节录

  过去的一年可谓是中国篆刻之年,从官方到民间的各种大大小小的篆刻活动星罗棋布,精彩纷呈。由上海中国书法院、一可文化传媒主办,上海中国书法院篆刻艺术中心承办的“新时代 新印象——当代篆刻名家·新锐联袂邀请展”日前在上海新虹艺术馆举办。“古典价值与当代篆刻创作——名家与新锐对话会”同时举行。周志高、崔志强、朱培尔、孙慰祖、徐正濂、张索、张炜羽、郭强、谷松章等以及专程来沪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篆刻名家代表、上海篆刻名家代表、上海中国书法院篆刻艺术中心研究员、各省市自治区新锐代表和其他书画篆刻界人士约100人出席了对话会。对话会围绕“古典价值与当代篆刻创作”的主题展开了热烈踊跃的讨论。

  对话会由上海中国书法院院长周志高致欢迎词,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崔志强作总结发言,成都青年篆刻家徐行代表全体参展新锐发表感言。对话会由张遴骏、舒文扬主持。

  现将对话会发言要点节录发表。

  书画篆刻到了新中国70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周志高(上海):这次活动题目是古典价值与当代篆刻创作,题目很大。

  书画篆刻是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研讨会要充分肯定篆刻发展大的方面,同时我们也要讨论分析,在前进的道路上,哪些创新值得肯定、值得探讨,哪些方面值得注意。

  新锐代表发言节录

  龚吉民(四川):我们的主题是当代篆刻名家,新锐、新时代、新印象,一连用了三个“新”,朝气蓬勃,注入了无穷的活力。

  学习篆刻作了不少尝试,最开始喜欢工稳风格,也跟风学习了大写意,揣摩文字空间安排,线条书法笔意,但刻出来的作品并没有期待的雄浑干练而归于自然。所以我在徘徊,在迷茫。

  后来老师告诉我,才知道自己只看到了表象,忽略了历史的传承。我个人觉得想要有更大的进步,很关键的一步就是让自己走出去。上海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宽阔的平台和前辈们零距离接触的机会,不同创作理念和技法的交流碰撞,对于每一位新锐作者,都是终身难忘、收获满满。

  白晓航(内蒙古):这次参加对话会,不仅仅是我刻印技法上的收获,还有观念上的改变。李(智野)老师以前说的要求有“三多”,就是多刻、多看、多想,不是用手刻是用脑子刻。我看展览,从老师前辈到各位印友,他们的作品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篆刻是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篆刻不是一日之功,我会在接下来的时间踏踏实实学习,认真做学问。

  关于工稳印风格的创作探讨

  徐行(四川):我是刻工稳印风的,平时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看前贤的经典作品,并在自己的创造过程中加以应用和延伸,我们学习了很多,但是都在思考,我们在守正创新、吸取传统养分的同时,怎样展现时代精神和面貌,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的。

  张奕辰(浙江):前面印友讲的都是工稳印,我也是一辈子搞工稳印的,外界来看,宁波人印风差不多的,其实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实际上还是有区别的。

  现在刻工稳印风格的作品并不局限于江浙沪,黑龙江也有,大西北也有,已没有地域限制。如何去避免(雷同)呢?我自己的想法是怎样呢?记得钱钟书说,复古本身也是一种创新。现在文物资料的整理出版是一个最好的时期,我们看到前人看不到的东西,我们的创作如何避免“近亲繁殖”?在一个城市的“小团体”里面怎样拉开距离?值得思考和研究。

  张哲(陕西):因为我自己刻工稳印也遇到了前面各位老师朋友说的问题,它比较容易雷同,但是我觉得像工稳印因为线型没有写意印那么丰富,相对来说是必须单一的,所以我感觉以后可能的突破点是在篆法上,在前人的基础上吸纳精髓,在篆法上突破后,可能会有新的风貌。

  我受秦汉印的影响比较大,几位老师对我的建议,多是争取在这方面能够有所突破,这是我的一点体会。

  谷松章(河南):谈到工稳印这个话题,实际上我也算刻这一路的。我和我的学生每年都有两次雅集,学生在学之前或者刻之前有必要做一些战略思考。很多作者特别是年轻作者,当务之急不是埋头刻印,而是去考察一下古代篆刻的特点和现代的发展趋势,能有一个非常精准的定位。再根据自己的个性,确定研究方向。在这个基础上,能够在传统脉络上找一点慢慢发觉的东西。

  我们现今看到的新锐作品,技法很多人已经非常成熟了,对比名家来说没有差得很多。当代篆刻地域感也很模糊了,这种情况下,作为刻工稳印的作者,我觉得应考虑一下自己的战略定位问题。总体上,刻工稳印战略定位之外,还要多关注印外的一些资料,不要在一种特别成熟的模式中沉迷太久。

  我对工稳印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21世纪工稳印是稳定的力量,她对写意印是一种参考和扶正,让写意印不致于走得过远,是她很重要的历史贡献。希望我们刻工稳印的作者共同努力,在当代倡导个性的时代和倡导个性的印坛发出自己的声音和光彩。

  对传统经典风格的取法和思考

  陈靖(山东):这次提名的山东的两名学生,他们都是在读研究生。山艺的学生对篆刻的关注程度高于其他的书法大学,这是我个人的认为。

  从展览角度考量的话,成才或者说成功的速度比较快,但什么事情都是有利弊两个方面。快速成长有可能出现匮乏,中国讲的是厚积薄发,现在年轻人最重要的就是积淀。

  我自己也很年轻,我给自己确立了目标,还是尊古维新,我们印学最重要的法则叫印宗秦汉,印外求印。如果我们认真反思,仔细分析,可能我们每个人对这几条经典法则的分析和解读会有不同的意义。印宗秦汉,到底什么是秦汉?我们要的是秦汉的形式还是意味?大部分的篆刻作者都在谈篆法,印从书出肯定有篆法,这里的“书”更重要的是书写的意趣,不管是写意还是工稳,对书意的理解远远超出对于书体本身形式的简单理解。

  李智野(内蒙古):这次活动给大家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很多新锐的作品,真的水平很高。我感觉压力非常大,有一种危机感,他们有很多东西其实非常值得学习。

  我跟我的这几个学生说,你们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现在整体的浮躁不仅在篆刻圈。我在大学工作,学校都是要短平快,在这种环境下,如果沉下心来了,沉沉稳稳地打一个基础你就比别人领先,这一步是别人无法超越的,这就是我对学生的要求。看了一下新锐作者作品,大家在这个问题上也有跟风的影子,但是比想象中好很多,没有那么过于明显的痕迹,但是也还是有的。

  我还有一个感受,我们北方作者和南方作者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南方有历史积淀和文化积淀,大师太多了,后人不敢超越。北方大师少,创作胆子大,思维活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很好的沟通和切入点,我想应该会有很好的效果。

  李早(浙江):我们从几次展览来看,现在所有的展览都是两部分作品、两大类,一个是工稳风格,一个是写意风格,入展和得奖的基本上就是两大类。这两大类到底应该怎么走,比如古玺的,现在有了大写意的,大写意到底是要大到什么程度?工稳风格当然要讲到王福庵先生,我觉得已经到了极致了。以后再怎么走?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王云山(内蒙古):我建议新锐朋友们(对篆刻的研究),千万不能偏了科,还是综合发展,两条腿走路,多看多学习。

  孙怀海(河南):我一直喜欢临古玺,古玺和现代艺术审美的需求可能接近一些。印章现在刻得越来越大,视觉冲击力还有对比关系非常鲜明,这些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所以我特别喜欢古玺以及有现代风格的篆刻作品。

  我认为篆刻发展到现在的程度,所有的艺术审美和篆刻都能关联起来,是这个时代的特性,从发展到蜕变的过程。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蜕变必须有根基。创作根基要借鉴古典的美,这就非常切合咱们今天的古典价值与当代篆刻创作这个话题。借鉴古典美要通过学习,篆刻的创作方向必须在回归传统。在创作的时候借鉴古玺印,临创结合,这一点对我创作有一个很好的帮助。

  蔡树农(浙江):当代改革开放以后的书法篆刻界真的是一面旗帜,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古玺的创作进入2000年新世纪以后,明显变成了篆刻界主导的东西,评选的时候基本上好的获奖(作品)都在古玺或大写意印风体系里面。我们这个时代的篆刻创作,从镌刻的角度确实有超越古人的地方。

  (下转第19版)


美术报 书法 00018 古典价值与当代篆刻创作 2020-01-25 美术报2020-01-2500009;11592999 2 2020年01月2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