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4版:赏析

文章导航

美器·青铜器艺术欣赏(一)

调和鼎鼐

青铜器中的烹煮器

  文字的出现、青铜器的使用、城市的建立,是认定一种文明的三个条件,这已是世界的共识。青铜器的出现表明人们不仅能从自然中提取物质,而且能够把两种不同的物质进行合成,从而产生了另一种新物质。青铜器已不仅是一种器皿,而可以从这种器皿上折射出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的意义以及器皿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它已形成了一种青铜文化,一个漫长的青铜时代。

  中国的青铜器早在马家窑时代就出现,汉代之后衰落,其间经历了3000年的历史。中国的青铜器在世界上具有独特的意义:一是它是作为礼器而被使用的;二是在青铜器上有铭文;三是它独特的纹饰。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器的作用非常神圣,是供祭祀祖先的,以鼎最重要。鼎是一种深腹而有足的烹煮器,“鼎”字就像是一只鼎。在中国的青铜器中,摆在第一位置的就是鼎,它不是一种普通的器皿,而是国之重器,非帝王诸侯而不能有。鼎是在祭祀时烹煮牺牲用的锅,是献祭祖先的,所以非常神圣。古代宰相的作用就如同“调和鼎鼐”。鼎在龙山文化中就有出现,古人将一种半圆形的陶器下面装上三只足,以便架起火来烧煮食物,三足是出于三角形稳定性的考虑,以后成了鼎最重要的特性。

  一般都说“三足为鼎”,但鼎也有四足,圆鼎三足,方鼎四足。方鼎出现很早,司母戊大方鼎就是一例,它是商王为他的母亲而制作的一只重器。司者祠也,祭祀也;母者妈妈,戊是这位老太太的名字,司母戊大方鼎就是祭祀商王叫戊的妈妈的大型的方鼎。也有人译“司”为“后”的,叫它后母戊大方鼎。

  鼎的大小随国力和个人的财力和需要而制,目前中国最大的鼎就是这只司母戊大方鼎,高达133㎝,长110㎝,重875㎏。最小的鼎只有6.3㎝高,是一只迷你鼎。

  古代王者的鼎不止一只,其数量要根据各人的身份来定,不可随意乱制,天子或诸侯宫殿前就摆放着这些鼎,叫列鼎,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他的身份是如何?天子应是用九鼎,以下用鼎数递减: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一套鼎不论大小如何,其造型都是相同的。

  鼎上都有耳,供提抬用,这种耳竖立在鼎的口沿之上,叫立耳。春秋之后鼎的体形变矮,上部加了盖,耳便移到腹壁外伸出,叫附耳。楚国一向和中央闹对立,自行一套,楚国的鼎耳斜斜向两旁伸出,既不立也不附,而是叫撇耳,上部没有盖,这应算是鼎的第三种形式的耳,也可看做是楚国叫板中央的一种桀骜不驯。

  鼎身上的纹饰,商代多是饕餮纹,布满全器。西周之后,多为带状的二方连续图案。春秋战国之后,鼎身是细密的螭纹和蟠虺纹。中国青铜器上的人像不多,有一只大禾鼎却是例外,这只鼎出土于湖南宁乡,是只方鼎。它一反常规地在鼎的四个面上以巨大的人面做纹饰,四个人面都是一个模样,只具脸形,没有须发和头饰,他们表情冷峻,显示出一种威严,满满地充实着鼎的上下空间。鼎上棱角铸造得异常锋利,鼎体和四足上都有异常突出的扉棱,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这人面究竟是谁?帝王,还是神鬼?鼎上刻有“大禾”的铭文,似乎铸造它的目的是为了祈求田里的禾苗长得旺盛,那就是禾神吗?给后代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由于鼎的重要,鼎上多有铭,或是说明铸鼎的目的,或是刻记某种事件,或者仅仅镌有铸造者或主人的名字。这些铭文有铸在器外的,有铸在器内的,也有铸在人所难见的器物一角的。铭文最多的一只鼎是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出土于陕西歧山的周原遗址,鼎的内腹里竟然镌有499个字,这是中国单件器皿中的铭文最长者。

  与鼎相似的,是鬲。鬲也是一种烹煮用具,是煮粥饭的。它的形状与鼎相似,但两者最大的区别是鬲是款足。“款足谓之鬲”、“空足曰鬲”。所谓款足或空足,就是指鬲的足是一种袋形,中间是空的,液体可以从鬲腹中流入到足中去。这样在鬲下架火加热,则鬲的受热面积增大,易于烧熟。鬲早在陶器中出现,是受到动物下垂乳房的启示,以后移用到青铜器中去,在西周中期很流行,足见周人农业生产的比重增加,粮食多了,鬲的数量就多了。

  有一只在陕西扶风出土的刖刑奴守门铜鬲。这只不足18㎝高的器皿既独特又精致,它是方形的,两侧有双耳耸起,每耳的两侧都有两条龙从下部爬攀在上,作回首还望状。鬲的下部,原应是款足的地方,却是做成了一只箱式的结构,有四条螭龙做了足。在四足的中间的箱式结构正中,开有两扇门,可以自由开启。门的正中装有一门闩,闩上的钮是一个小小的奴隶,却是只有一条腿。显然,这是一个受了刖刑后的人。刖刑就是被砍去腿,是古代最残忍的刑罚之一。一个奴隶在受了刖刑之后,失去了一条腿,还要被罚为主人守门,令人发指!


美术报 赏析 00024 调和鼎鼐 2020-03-28 20622132 2 2020年03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