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寂寞”
■陈云
中国画的学习与创作,重要的是作为涤荡心胸、陶冶情操的修身养性方式,其目的是寻求精神生活的充实,获得精神境界与艺术化人生的统一。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有些画家屈服于市场,取悦他人喜好,作品趋之媚俗甜俗,丧失自我的艺术追求和理想。在功名利禄面前显得浮躁不安,承受着急功近利的精神压力,因为物质利益而贻误了一些有潜质的画家。钻研学问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在学问面前,要当老实人,不能浮躁,潜心修学,甘于寂寞;在成绩面前,不能骄傲自满,要谦虚谨慎,保持低调的心态,这是治学之道。只有精神富有的坚定艺术信仰者,不受制于人,方可谈精神自由与品格独立。心不清则无以见道,艺术成就垂青于寂寞的耕耘者,因此在精神修为上追求“寂寞”显得尤其重要和可贵,正如齐白石所言:“书画乃寂寞之道,以其寂寞,故可以远乎尘世所染而常保赤子之心,以其真性情入画。”
历代中国画者,总是追求学识充实,内观返照,先磨砺心性,进而完美人格,为寄志抒怀而作。中国画艺术,技艺只是具体表现手法,技艺美不是中国画的终极追求,要超越技艺美,将自我思想、精神、情感、人品、学识与自然物象结合交融,通过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达到人品人格的修持内美,进乎道才是真正目的。中国画讲格调,高尚的艺术在形迹上是学不到的,缘情的绘画本为“心画”,贵先立品,人格美方能隐映毫端。应不求闻达,且简淡孤洁,更旷世高古,遂见独标。人品决定画品,北宋郭若虚认为:“人品既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中国传统绘画重视人品在创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建立在人品基础上,才能对其绘画进行要求,具有高尚的人品才能提高艺术境界。有德者得大道,乏德者得小术,思想庸俗的画家很难创作出性情高雅的作品,胸襟狭小的画家很难创作出磅礴大气的作品,作品是人品人格的真实写照。生活在世俗的世界,要将绘画视为人生修为的载体和手段,正确的人生观可以在绘画实践中逐渐树立并完善,将绘画从单纯的艺术范畴提升到人品人格修养的高度来认识,是思想境界的升华,是典型儒家思想在绘画中的体现。在艺术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困难、挫折、功利、荣誉、诱惑、嫉妒、谗言,能正确对待这些问题,是人生观的自我树立,艺术观的自我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