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美育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处处都是工作室

  突来的“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大家都没有料到会被迅速拉到“云上”,包括美院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及创作,毕业班同学们最担心的问题早已不是“能不能好好开学”,而是“能不能好好毕业”了。

  美院的毕业创作一般都需要良好、完备的工作室环境和基础设备,这是做好毕设的必要条件。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缝制机器工房、雕塑系的金属焊接和木雕工作室、玻璃艺术设计专业用来烧制作品的窑炉设备等都很专业,想象中毕业生们很难在家里实现创作条件。在此期间笔者尝试着和很多毕业生进行了交流,想了解一些毕业生们的创作状态,其中一些“风风火火”在家做毕设的同学,给笔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顺势跨界,染服视传两不误

  染织服装艺术系的马莎莎同学,通过与视觉传达设计系的张瑞琪同学合作的方式进行了毕业设计的制作,特殊的环境条件及大背景下,“隔离”在家的状态让她产生了通过3D建模的方式来实现毕业设计的主意,她的这一想法与好友视觉传达设计系的张瑞琪同学不谋而合,于是她们在线上进行了场景搭建和服装设计结合的综合效果展示视频的制作。马莎莎同学说:“现在3D建模的技术相当完善了,与实物相比,设计理念在最终的视觉效果上应该不会打折扣,并且与张瑞琪同学的合作让我对跨界设计有了一点小尝试,我相信最后应该会比较好地呈现我的设计想法和效果吧。”目前马莎莎同学一边利用电脑制图技术进行创作,一边与张瑞琪同学进行沟通,不断在新领域中尝试与突破,为毕设的完美展现做着努力。

  上山下山,寻觅童年幻想

  雕塑系朱普乾同学的毕业创作灵感源于童年时的记忆,他认为当代艺术创作的展览空间不再只是展示物理空间,也包括场地、观众、历史因素等。场域的构建与思想观念的传达紧密联系,创造作品的景观与选择特定的空间是进行创作时的必要思考。特殊的疫期“隔离”让他不能够按时返回校园,但他也因此更加贴近了家乡,远离了校园却寻回了童年,在家乡的日子里,朱普乾同学的童年幻想被放大地从脑海中调出来了,他找回了童年时在大自然中那些微小的事物里凝视注目,进而在脑海中衍生出一个幻想世界的记忆,他喜欢并怀念这种感受,所以运用了石、木头等传统材料,用雕刻的创作方法对材料反复磨合,想要传达一种朴素、有趣的气息。他在家中就地取材,和父亲一起在山中采集石头、木头,把自己的家变成临时的工作室,非常契合的、有条不紊地开展着毕业创作的制作。

  居家创作,无缝连接生活与艺术

  绘画系陈博贤同学的毕业创作《山水的相位》也是在家中进行的。他结合了自己近两年对于山水画精神的思考,通过对未来城市废墟景观的想象,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实践,陈博贤的家中没有专业或合适的国画绘制工具,所以他买来木板和铁皮,找朋友一起帮忙制作了磁铁画板,并网购了许多画材,在家中支起了临时工作室。陈博贤此次创作的题材是之前没有表现过的,因此材料使用上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在其导师陈辉教授的指导下,利用家中的酒精、肥皂等生活用品进行水墨实验。目前陈博贤设想的毕业创作最终作品由五张四尺宣纸组成,总长3.5米,家里的空间不能满足作品整体的摆放,创作时他每次摆放三张,依次循环,移动进行绘制。陈博贤说:“前前后后我共绘制了25张,从中选出了5张准备最后在毕业展上展出。尽管作品依然有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但这一过程是对自己很好的锻炼。”

  特殊时期,我们看到同学们正在通过各种改变和突破来解决实际创作的困难,同学们努力适应当前的居家创作环境,尽量保持着良好的创作状态,还有更多的同学用自己的方式就地取材式的、奇思妙想式的、全家动员式的进行着毕业创作和设计的制作。

  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我们每个人都体验着一种全新的、特殊的学习与生活状态,在了解了很多的毕业生的创作状态后,由衷感慨:处处都是工作室!

  在校园时,经常听到老师们的嘱咐之一便是“时时保有一份创作的状态”,在美院各系室完善且专业的工作室设备的支持下,在老师们言传身教谆谆教诲的护航中,保有艺术创作的状态看起来似乎不难,因为我们身边的一切客观条件都在支持着我们在专业上的学习及创造,直至看到此次因“新冠”疫情而各自居家“隔离”的毕业生同学们的创作状态,使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了何为真正的“创作状态”。

  (作者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辅导员、雕塑系研究生)


美术报 美育 00012 处处都是工作室 2020-04-25 美术报2020-04-2500017 2 2020年04月2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