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聚焦

文章导航

藏石纪事之研山集

  20多年来,受我父亲胡兆康先生的影响,对崇尚自然、饱含东方哲理的供石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许多朋友的帮助下,有幸在世界各地收藏了一些中国古石。我了解中国目前存世的古石并不多,所以一直想把这些古石留在中国。尤其是2007年我收藏了一方据传为汉代之物的“昆明石”。虽然石上并无铭记,但在收藏此石二百四十多年的《李氏宗谱·世保录》上记载了宋人王定国、元人张养浩、明人王象春、孙承泽等历代名人雅士的题咏诗文。均言此石为汉武帝时,于长安附近挖昆明池所得,因有“宜男”之奇,遂为历代所宝。购得此石后,我一直在为此石头寻找永久藏处。最终在上海市文物局与上海博物馆领导的支持下,达成了连同这方“昆明石”一起共60方古石捐赠上博的协议。

  上博此次为这批藏石举办石展并出书,这可能是国内大型公立博物馆第一次为中国供石举办展览,第一次以博物馆名义出版供石主题的图录。我将我在藏石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在《藏石纪事》中与大家探讨、分享。

  中国文人崇石赏石有很久历史。唐以前就有在园林里立峰。但移到文房几案可能要从宋代开始。研山(“研”同“砚”),可以说是最早的文人供石。历史上最有名的“宝晋斋研山”据说就是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创制的。李煜的词是史上有名的。他精书法、通音律,尤重于文房的建制。研山是由砚引申而出,大不盈尺,峰峦起伏中有砚池。后因制研石的灵壁石、英石并不发墨,不是制研的佳材,故此后来的研山并不一定设有砚池。

  在历史文献中有很多关于研山的记载。宋米芾(1051-1107)有二方李后主的研山。除了上面提到的“宝晋斋研山”,另一方是“海岳庵研山”。从文献上看,米芾还收藏多方研山。他在《砚史》上提到,“吾收一青翠叠石,坚响三层,傍一嵌墨,上出一峰。高尺余,顶复平,嵌岩如乱云,四垂以覆砚。以水泽顶,水则随叶垂珠滴砚心。上有铭识,事见唐庄南杰赋,乃历代所宝也。”传宋渔阳公《渔阳石谱》序中写道:“……米有一研山,一名壶岭。上有一天池,不假凡水,可以濡笔,天地间奇物也。”宋高似孙(1158-1231)《砚笺》卷九中提到米芾有一研山名“远岫奇峰”。砚高五寸,宽七寸,厚一寸二分。天然二峰,宾主拱揖。右峰下平微凹,为受墨处。峰腰大小岩窦五,为砚水池。此石后由赵孟頫(1254-1323)收藏。石上除刻有“远岫奇峰”外,还有“天然”、“可泉”,并有“子昂藏”三字。清《钦定西清砚谱》中也记有此研山,并记载了乾隆帝多次为此研山题词,认为该砚“为米芾所制,又为赵孟頫宝藏,流传六百余年,复邀睿赏,稀世之珍,洵有神物呵护之,不为风雨所剥蚀耳。”

  文人学士们将研山看作是缩小的自然山峦。就像唐白居易(772-846)在《太湖石记》中所写:

  “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尔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

  这次捐赠的研山均为我多年藏石所获。坐在书房中,面对研山而神游“峰峦洞穴”“叠嶂层峦”,何等情怀!

  一、“赤峰映池红”研山

  这是我早期收藏的一方带池研山。红丝石是古代著名的砚石,早在唐宋就负盛名。此方研山底部已风化,砚池周围有高低层次的山岩,山岩并不高,显得开阔、平稳,含蓄宁静有宋人之风。明清以后的研山大部分都没有砚池,观赏性大于实用性。在我收藏的研山,这方红丝石是少有的带有砚池的研山。

  二、“襄阳无语”研山

  在我刚开始收藏供石的时候,北京、天津的石友中就一直流传着一个信息:在山东有一方刻有刘镛款的研山,原配老座,但石主人不给看,也有看到的但不给拍照。听得到,看不到,摸不着,甚是忧人。所幸几年后,美梦成真,终于有机会购得此石:一方英石研山。原配座,石后刻有“襄阳无语”,并有“石庵”与“清雨堂”款。此方研山,如山川峭壁、天然峰峦,节理交错,褶皱曲折。

  刘镛(1719-1840),字石庵,山东诸城人。书法家,清乾隆时官至大学士,一生收藏甚丰。

  三、“项子京研山”

  1999年,我去芝加哥参加芝加哥美术馆举办的伊恩·威尔逊文人石收藏展览。在芝加哥很难得地看到了一方有年份的灵璧研山求售,很心动,但价格很高没下决心。怏怏不快地回到了波士顿。一个晚上没睡好,不想与这样一方研山失之交臂。第二天一早购了来回机票,再去芝加哥,当天就把这方研山捧回家。此方研山上世纪70年代曾由芝加哥一位很有声望的古董商从香港一位藏家处购得,后由芝加哥一位家具商人收藏了20多年。石后刻有“项子京研山”,并于各处“峰”、“涧”、“沟”等处刻上名称,如“莲华岭”、“灵岩”、“夕阳屏”、“妙音涧”等,与宋代几方有名的研山一样的手法。此研山沟壑峰峦系雕琢加工而成,但石背保留此石出土时的红泥石皮,而这层石皮上也已“包浆”深厚。

  项子京(1525-1590),名元抃,字子京,号墨村。明代大收藏家、鉴赏家,有一说“故宫一半珍品皆源于此人”。他有许多收藏,其中不乏名石。明王宋谦《灵璧石考》中提到: “按檇李项氏有灵璧石一座,长二尺许,色清润,声亦冷然。背有黄沙文。一带峰峦皆隽。下金填刻字云:宣和元年三月朔日御制。”

  这方刻有“项子京研山”的灵璧研山应该不是项子京的收藏,乃是后世仰慕其名而镌刻的伪托之款。

  四、“研山人”研山

  我在2008年收藏了一方昆石研山。此石在石背左上方刻有隶书“研山人”三字,并涂有金粉,表明这方昆石研山的原主人是一位热爱研山的人。收得此石后一直在寻找这位“研山人”。在以姓排名的中国历代人物录里要找一位字号为“研山”的人并不容易。虽然找到了几位字号为“研山”的古代文人,但因年代等情况不符,很是失望。六年后,我在杭州灵冷拍卖公司的一本图录中看到一湖石立轴,此画的画家是我搜寻多年的“研山人”:汪鋆(1816-1883)。汪鋆为江苏仪征人,字研山,画家,擅长写诗,精通金石。他的书房名为“十二石研斋”。几年的寻找得到了答案,当时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五、“长青”研山

  苏轼(1037-1101)在诗中写道“试观烟云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白居易名句“百仞一拳,千里一瞬”,都体现了古代供石小中见大、坐地神游的玩石情趣。这一方“长青”研山,浑然天成,四面玲珑,使人想起《素园石谱》里曾提到的石友们都热爱的故事:

  米芾尝守涟水,地接灵璧,终日弄石。上司杨次公去劝阻时,米以手于左袖中取一石,其状嵌空玲珑,峰峦洞穴皆具。色润。米举石宛转翻覆以示杨曰:如此石安得不爱。杨殊不顾,乃纳之。左袖又出一石,叠嶂层峦,奇巧更胜。杨亦不顾,又纳之。左袖最后出一石,尽天划神镂之巧。又顾杨曰:如此石安得不爱。杨忽曰:非独公爱,我亦爱也。即就米手攫得,径登车去。

  这段故事除了让我们看到古代文人的爱石情怀,同时也让我们好奇,米芾的左袖中怎么能装得下三方奇石?这方“长青”研山给了我们答案。

  此石只有12厘米长,小中见大。石上刻有“长青”二字。清乾隆时有一个画家方薰(1736-1799),同时代的阮元曾评其画深得宋元人的秘传。此“长青”是否是方薰,还需研讨。

  在我捐给上博这批收藏中,还有多方研山。如 “三峰伴月”研山,“飞峰探月”研山,“小九华”研山等。

  (本文为《藏石纪事》节选,4、5版图片由上海博物馆供稿)


美术报 聚焦 00005 藏石纪事之研山集 2020-05-09 美术报2020-05-0900012;美术报2020-05-0900011 2 2020年05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