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金石家的书画艺术市场
■彭晓东
中国艺术品市场随着1992年第一锤的敲响,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继楼市、股市等产业的又一个重要的资产配置板块。呈现了几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拍卖行的数量井喷式增加;其次,藏家的个性需求增加。再者,拍品种类的细分,从以前的粗略分为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当代书画,到时下的如文人书画、金石家书画、篆刻印章、名人手札等,以及名目繁多的各类专场。而在这些板块中,金石家的书画作品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群体,所以,在这里,我们主要对金石家的书画市场作一个简要的探析。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需明确几个概念,什么是金石?什么是金石学?哪些人才可以称呼为金石家?
金石学兴起于宋,而兴盛于清。在宋代时,关于金石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体系,且被认为是开辟了中国金石研究之先河。如欧阳修《集古录》中对其搜集的青铜器、鼎彝器,按照名款、年代、铭文、收藏人等条目逐一登记、辨识。以及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和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金石录》。
自清乾隆始,金石文化一时成了包括高官、地方官、学者、收藏家、布衣、商贩等都加入的时尚之举,形成了自乾隆(1736-1795)至嘉庆(1796-1820)和自道光(1821-1850)至咸丰(1851-1861)的金石学共同体。乾嘉时期的金石家往往具有学者和官员的双重身份,这对于推动金石的研究以及扩大参与群体是有推动作用的。
而至1904年西泠印社创社始,以及民国时艺术品市场的大发展,金石文化滥觞。诚如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丁辅之在《金石家书画集序》说:“于是社有相谋,以谓金石之学,宋元以降,有清最盛,其所著录,上穷周秦,远及海东,殚心汲古,发潜显幽,金石家者负艺林众望者久矣。”可见,金石研究是越来越受到各类群体的关注,人数也是越来越多。另,陈岩的《近代篆刻艺术市场考略》曾整理指出:马国权《近代印人传》收录著名印家125人;孙询《民国篆刻艺术》涉及约190余人;《中国篆刻全集》收录478人;韩天衡《中国篆刻大辞典》约有近千人。亦可窥见金石篆刻队伍的庞大。
/ 金石家与印人 /
我们翻阅文献资料,会发现印人是金石家的误区延续了比较长时间。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马衡和第四任社长沙孟海先后于1944年、1983年都有不同的表述。两则内容兹录如下:
马衡在《中国金石学概论》中说:“余常闻之人曰,‘某人善刻印,今之金石家也’,一般人以为刻印即是研究金石。其实金石二字,岂是指一支铁笔(刻字刀)与几方印石之谓?依此解释,未免浅之乎视金石学矣。盖金石者,乃指金文及碑版而言。金文者,商周以来铜器之文字;碑版者,秦汉以来刻石之文字也。治史学者每患文献之不足,乃于书籍之外搜寻其他史料。金石文字为当时人所记载,所谓直接史料,其可信之成分远胜于辗转传写之书籍。研究此项直接史料,始得谓之金石学。印为古代用为凭信之物,或刻于铜,或刻于玉;或刻地名官名,或刻私人姓名,当然为史料重要部分,而在金石学范围之内。刻印家欲知印之源流沿革、形式、文字之变迁,应先研究古印,自属当然之事。即以文字源流而言,不但古印应研究,即一切金石文字,也在研究之列。故金石家不必为刻印家,而刻印家必出于金石家,此所以刻印家往往被称为金石家也。”
沙孟海在西泠印社80周年社庆的一次发言中,曾言及:“对于这一问题,社会上有些人还确实不够了解。照我看法,金石学是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一门学问,而篆刻学则是美术方面的一门学问,两者虽有联系,但不是一件事。犹如书法不等于文字学一样。”
从以上两则信息可知,两位社长的意见是一致的,篆刻(印人)就是金石家,金石家就是篆刻家,两者不是一回事。同时,对金石、金石家研究的范围,篆刻是艺术创作,而金石学则是学问与学术范畴,都做了阐述。另,1999年版的《辞海》中,对金石的概念是:称钟鼎碑碣为金石。从《辞海》中的解释可得知,金石主要指的是刻在钟鼎碑碣上的文字。金石学家韩登庵曾说:“‘金石’二字,旧时代里是指研究古代的铜器——各种钟、鼎、彝、爵等包括铜印在内,及各种古代石刻——碑、碣等包括砖瓦上的文字进行研究考证,而有成就者,称之谓金石家,或金石学者。”
从以上分析,我们对“金石”“金石学”“金石家”“篆刻家”应该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笔者通过自己亲历艺术品市场数年,以及通过大数据整理,目前市场上流通的金石家的书画大致出自这三类:一是乾嘉时代的金石家,二是道咸时代的金石家,三是民初的以西泠印社为主的部分金石家。他们中的这些人社会地位、金钱财富、职业方向各异,但是他们相同的旨趣就是研究金石,把玩金石,鉴藏金石。诚如黄易《致潘应椿》说:“金石古欢,世有几人,能不神依左右耶?”虽然是黄易写给友朋的一句话,却道出了金石文化的魅力。 (下转第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