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器·青铜器艺术欣赏(七)
四方之器
少数民族地区的青铜器
■学术主持/撰文:王川(江苏作家、画家)
古人以中原为中心,视四方为夷蛮。自恃青铜只有汉族才用,其它地方则无。其实不然,在边远的西南地区也有数量和质量相当精良的青铜器。
鼓在汉地出现很早,周代的陶鼓、楚国的漆鼓、秦汉的建鼓,无不以皮革蒙面。用青铜来制鼓,在汉地仅见一两件,但在西南地区却是丰富的存在,它在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和湖南等地区非常发达,铜鼓的使用和传播一直远到东南亚,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独特的“铜鼓文化圈”。
中国目前最早的铜鼓发现在云南楚雄,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世界上最大的一只铜鼓直径竟达4米多。那些鼓的鼓身和鼓面都用青铜制作,传说三国时诸葛亮令手下士兵背着此鼓行军,战时击鼓而进,宿营时作为炊具,装上米水煮饭,一物几用,当地称为诸葛铜鼓。
西南的铜鼓分为胴、腰和足三段,上有一个面,下一面为空的。鼓面上精雕细刻着图案,当中一只钮,有穿环,可供系绳穿入吊起。钮周围为一圈太阳状的图案,称为芒,外圈是层层同心圆,称为晕。很多铜鼓面上往往会有几只立体的青蛙雕塑。青蛙体小而鸣声大,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且能产籽千千万,繁殖力极高。青蛙依水而生活,倘若求雨,青蛙便是最好的神物,所以多在铜鼓面上镌青蛙的形象,在祈雨时抬鼓而出,击鼓而歌,希望蛙能代人上天言事,保佑下雨和生育。
铜鼓在西南少数民族心目中是神圣的,侗族专门为此而建了鼓楼,每寨一个鼓楼,铜鼓高悬在楼上,供在那里,平时谁也不能上去取鼓,只有一人专司其职,被称为“款首”,寨子里遇有要事集会时,“款首”登楼上去取下鼓来敲响。集会时铜鼓是最主要的乐器,几十面一齐敲响,嘡嘡笃笃,笃笃嘡嘡,声震天地,男男女女随其声而歌而舞,乐不可言。
除了作为神圣的乐器之外,铜鼓还可作为军事之用,倘若有了战事和纷争,敲响铜鼓便可作战鼓,全寨的人闻声会立刻赶来助阵,这样,铜鼓具有和淳于一样的作用,成为军乐了。
楚将庄矫开滇,建立了地方政权古滇国,后世又受到汉室的册封,成为西南夷诸侯。由于与中原隔绝,所以它的风物具有很多自己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在晋宁的石寨山滇王的墓地群里,曾经出土过4000多件古滇国的文物,时间从战国到西汉。这些文物的数量和材质极为丰富,以独具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青铜器为主体,同时有很多雕塑的人形、动物、器具作为殉葬品。
贮贝器是其中引人注目的器具。贮贝器等同于现代家庭中的贮钱罐、保险箱,既可收纳财币,也具有炫耀财富的作用。在汉族它们为箧为笥,秘而藏之,然而在这里却是装饰华美,公然陈列。它们都用青铜制成,主体多呈圆筒状,里面贮放着的是贝壳,也有铜钱。最重要的部分是贮贝器的盖,上面多用立体圆雕的方式铸造出了许多人物、动物、建筑和用具,把两千多年前生存于斯的古滇人的生活场景都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有一件骑士和牛贮贝器,在盖顶中央立一铜柱,柱上有一人骑马伫立,他的周边围有四头牛,器旁有两只虎作耳。这位骑士身上的穿着打扮与中原人的服饰有别,头发掠于顶,短袖衣,腰有系带,带中插着一把短剑,下身着裤,自膝以下是绑腿,赤足。他的通体鎏金,显然是位贵族,所骑的马体形矮小,是云南特产的矮马。周围的四头牛威武雄壮,头有长而弯的双角,在颈部有突起,这是《后汉书·西南夷》中所说的“封(峰)牛”,即瘤牛。滇人以牛的多寡来判定人的贫富,以牛多为富。这只贮贝器的体侧上刻满了浮雕,内容也是多有牛马的图案。
以牛来炫富的还有另一只八牛二虎贮贝器,这也是一只圆筒状的容器,在盖顶上有八头瘤牛雄踞,七头牛团团围成一圈,一头最大的公牛则昂然站立在它们之中,双角高耸,昂头向天,气势不凡。在圆筒两侧有两条立体的老虎,正在向上攀爬,虎视眈眈地准备向群牛发起攻击。虎牛相峙,神态生动。
还有的贮贝器盖上的雕塑体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有一只诅盟祭祀场面的贮贝器,也是圆筒形的器身,高50㎝,旁附双虎作耳,下有三只虎爪作足。在仅有32㎝的盖顶上,竟然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各种人物、动物、建筑、陈设和器具,组成了宏观的场面。这个场面就是祭祀,50多个各色人物齐聚在高高的建筑物前,按照当时的礼节来进行祭祀,动作各异,所持器具不同,还有杀殉活人献祭的血淋淋场面,也有击铜鼓而乐的场面。
石寨山出土的还有多件贮贝器,都表现了相似的主题。很多人物和动物都精彩而传神,体现了古滇国高超的雕塑和铸造水平,这些人物只有盈寸长度,却把两千年前滇国的生活再现于今天。
和这些器物一起出土的,有一些汉族的器具和五铢钱,表明它们虽然远离中原,然而却并不是一个独立王国,是受到朝廷册封的地方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