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时评

中医和书画面临共同问题

  在这场“抗疫”中,中医又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争论的焦点,誉之者把它抬到了药到病除的神化的地步,贬之者把它说成骗子勾当一钱不值。

  作为医学的“门外汉”,我无意参与这场似乎不可能有“定论”的争论,更不会置喙中医在“抗疫”中的作用如何,一切皆用事实说话,不管用何种方法,能够治病救人才是第一位的。

  毋庸讳言,对中医,我是充满感情的,从小就认识不少中草药,也见识过中医的神奇作用。中医被称为“祖国医学”,如同中国画被称为“国画”,都是为数不多的带“国字号”的。“祖国医学”和中国书画,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两者有某种相通之处,带有某种神奇性、神秘性,又有被神化的地方。

  两者都基于“五行学说”,并上升到“道”的高度,以看不见摸不着的“气”统御一切。中医的“望闻问切”,“气”是很重要的一个考量指标,与“祖国医学”相关的气功、吐纳就更是以“气”为主导了。中国书画的最高境界是“气韵生动”,“气”的作用自不待言。

  “气”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但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无法量化,很难形成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而全凭感觉判断,凭“郎中先生”或书画家自我修炼的直觉来治病或挥毫泼墨,因而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随机性,从这一点来说,它们很容易招致模仿、假冒,容易受到不法伤害。

  那么,这是不是可以成为否定“祖国医学”或中国书画的理由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中医的修炼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其作用确实是神奇的,尽管很难用科学来说明,说是“神医”也不为过,就如同真正的中国书画优秀作品往往令人叹为观止一样。

  我个人旗帜鲜明,坚信“祖国医学”,坚信中国书画,这两者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两者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道”,要成为真正的“中医名家”或“书画大家”,都必须经历长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修炼,有一个“求道”“悟道”“得道”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几乎需要一辈子修炼,而且成功率很低,真的有了高深的本领,往往年事已高。中医我不敢说,书画家要成大器,基本上要到晚年之后。

  说到“综合修炼”,又有点神乎其神,学中医不是背熟“汤头歌诀”就行了,书画家不是掌握用笔方法就行了,他们都有“功夫在身外”的关键一步,统而言之就是“道”,要说得具体一点,几乎是包罗万象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尽可能要掌握一些,甚至连气功、吐纳、星相等,大致都得会一些。比如老中医“望闻问切”四个步骤,“望”最重要,一眼望去,这个人是否值得治疗,寿数如何,已经基本有数了。旧时候的中医先生,不少是会看相的,一看此人“命不该绝”,开药方就有底气了。一看此人朝不虑夕,即将一命呜呼,便会说“另请高明”吧!断断乎不会坏了自己的名声。从古代到近现代,不少中医先生同样是书画家,或书画家也懂医道,会开方子,说明两者是“姐妹艺术”,是相通的。

  现在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呢?中医和中国书画似乎都有些“式微”,优秀人才后继乏人,许多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的人装神弄鬼,大行其道,败坏了这两个行业的声誉。一句话:骗子盛行,防不胜防。

  中医界的情况我不很清楚,从有关消息看,“骗子”也不少,中国书画界,乃真是鱼龙混杂,到了说自己是“书法家”“画家”都难为情的地步。在书画界,已经没有“江湖”和“庙堂”之分,那些居于“书画庙堂”的头面人物,极可能是错别字连篇、不懂平仄为何物、缺乏最基本的古典文化常识的人。但是,他们头顶桂冠,呼风唤雨,以败坏中国书画名声为代价,享受着中国书画最后的“红利”。我之所以用了“最后的红利”,是觉得他们之后,已经很少会有人相信中国书画了,有一帮人已经把书画的名声败坏殆尽。比如,前些年一些“大名家”把自己的书画炒出天价,让许多投资者“套牢”,吃尽苦头,投资者还会一而再、再而三上当受骗吗?中医界的情况可能也是如此,不懂中医的人大行其道,懂中医的人可能连行医资格都没有,哪怕你扁鹊、华佗再世,拿不到行医执照,也会被“非法行医”抓起来。

  这些现象是存在的,但不能成为否认“祖国医学”和“中国书画”的理由,恰恰说明,应该改变这种不良现象,让“祖国医学”和“中国书画”回到健康发展的渠道上来。我们有理由期待,我们拭目以待!

  唐代苏拯有一首《医人》诗,开篇云:“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今人医在手,手滥药不神。”这诗句的道理,放到现在更有针对性,用在书画家身上,也合适,关键都要“心正”。“心正”了,一切都有希望。


美术报 时评 00009 中医和书画面临共同问题 2020-05-09 20811444 2 2020年05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