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魏晋南北朝官印
■杨勇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印章制度来看,仍是以承袭汉制为主,其风格与东汉末期的风格十分接近,唯端庄厚重方面稍逊于汉印。
三国时期的官印,传世的以武职官印为多,因制度不尽相同,故形式上也有一些差异,如魏官印五品以上官秩的例用五字称“章”,五品以下的则用四字称“印”,等等。西晋官印趋于整饬,笔画方整。魏晋时期颁赐给边疆地区民族印章也较多,在印文中往往冠以“魏”“晋”等国号,因而也较容易识别。三国时期的官印基本延续了东汉官印的风格,三国之间在风格上也没有大的差别。一般而言,曹魏官印较为秀劲,孙吴官印较为朴茂,蜀国官印较为粗犷。由于三国官印主要是凿刻,平和方正,但结体略显松散。(汉代官印基本上都是铸印风格,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西晋时期。而凿印风格初见于三国时期,盛行于东晋及南北朝时期。)大体上是从东晋开始,汉印风格走向了衰亡,主要表现为对汉印平正方直的基本程式的大胆突破,追求文字的奇肆奔突与印面布局的欹侧,很多印章完全打破了汉印章法的基本格局,文字恣情放荡,章法奇险突兀,呈现了对汉印规范的反叛,以一种全新的审美模式,实现了对汉印审美定式的革命。
进入东晋以后,汉印风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异,文字笔画变得细瘦,结构趋于草率,布局也显得漫不经心,已不复两汉官印的庄重和严整,但其中也不乏佳作,如“汶山公下将军司马”“将兵都尉”“殿中中郎将印”“裨将军章”等,印面活泼多变,笔画劲挺,别有一番趣味。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印章多为凿制而成,就当时而言,只是为了致用而已,其艺术性方面倒不太讲究。至于十六国的印章,虽然十六国政权多由匈奴、羯、氐、羌、鲜卑等民族建立,其进入中原以后逐渐被汉化,十六国的印章基本上承续了魏晋印章的传统。但由于政权交替频繁,加之其时篆书实用功能的衰退,故当时的印章文字形体草率,笔画的粗细也不甚讲究,凿制时转折生硬,透露出一种不假修饰同时又略显荒疏的气象。
两汉时期亦有刻划瘦劲的官印,但总体上说,两汉一直到西晋,大多数印章都属于铸印风格。而东晋、十六国的官印,则大都属于凿印风格。凿印的刀法往往不加修饰,率直随意,结构上多有欹侧,这对于规范谨严的汉印程式是一个冲击,并最终导致了汉印程式的解体,虽然凿印刀法的运用为旧的程式注入了新的气息,无意中产生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但汉印的庄严、浑厚的气象也随之消亡了。“凿印以锤凿成文,亦名曰镌,成之甚速,其文简易有神,不加修饰,意到笔不到,名曰‘急就章’。军中急于封拜,故多凿之,以利于便。”(明甘旸《印章集说》)典型的凿印刀法,集中体现于东晋以后的各种将军印中,如“广武将军章”“建威将军章”“凌江将军章”“建武将军章”“殄寇将军印”等等。这些凿印以简率凌厉的用刀,欹侧多变的结体,形成了貌似随意又宛若天成的审美趣味,这种与汉代铸印风格的巨大审美反差,对于后世篆刻艺术的创作也颇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