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幸福的童年游戏和玩乐
■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在1949年以来的美术创作中,有很多以儿童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其中有很多人们熟悉的儿童游戏。这些不同形式的画曾经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并与社会政治和社会发展紧密关联,反映了这一时期儿童题材美术创作的特点。其中以“娃娃戏”的形式来表现的儿童的生活,延续了延安以来的传统。1947年,冯真在延安的“大众美术社”创作了《娃娃戏》《参军》,在当时的印刷量就高达60万份。诞生于革命根据地的《娃娃戏》,不是传统“娃娃戏”中多子多福的寓意,而是有着鲜明的政治主题,是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而这种表现儿童模仿戏剧(皮影戏或傀儡戏)的场景,曾经是革命根据地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反映了新文化民众宣传的潮流。这种好人与坏人的装扮表演,又类同于当时流行的街头“活报剧”。1950年,张仃创作的《新中国的儿童》,以新中国儿童装扮成海陆空军以及工农的形象,表现了新中国儿童在新社会的政治态度和立场,是这一时期最典型、最有影响的代表作,是延安传统在新中国的发展。
“娃娃戏”是儿童的一种集体游戏。用“娃娃戏”的方式来表现儿童对于社会政治的一种理解和态度,既来自生活,又有着艺术创作的方法。通过“娃娃戏”来反映儿童受到大人影响的政治立场,实际上是美术创作表现时事的一种特别的题材。而各种装扮好人和坏人的像舞台剧那样的场景,在生活中的大街小巷或田间村头,都在翻转着一个又一个不同时代的角色,这正是新时代的新生活和新气象。尽管画面中表现的依然传续了一些传统的儿童游戏方式,可是,这些游戏与每一个儿童的成长都有着紧密的关联,因此,在这个时期的美术创作中,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儿童游戏的方式,以及游戏的类型,其中有与农业社会相关联的方式,也有农业社会向现代文明转变的一些方式,而如今大多已经退出了儿童游戏的舞台,但那些画面却能勾连起人们对儿时、对历史的记忆。虽然过去的一些儿童游戏非常简朴,有些已经落伍于数字化时代,但它们都是现在的长辈的儿时记忆,也是他们儿时的欢乐所在。这些游戏曾经给天真的孩子们带来了欢乐,也打发了儿童的闲暇时光;他们以游戏的方式聚集在一起,三五成群或独自游玩,使他们的身心在娱乐中得到了健康的成长。这和学习一样,是他们的需要。他们在游戏中成长,游戏也见证了新时代的新的笑容,以及新时代儿童的幸福生活。与他们相关的美术创作,记录了新中国儿童的生活和成长,成为儿童题材美术创作中的一个特别的内容。
通过儿童题材来表现社会政治,反映新中国新气象的美术作品有很多。黄胄1958年创作的《办好托儿所 解放妇女劳动力》,是表现新中国新气象的一件特别的作品,也是黄胄一生中比较特殊的作品。“托儿所朋友多,妈妈去生产,阿姨照顾我。”画面中一男一女两个孩子骑在木马上,旁边有簇拥着的托儿所的儿童和阿姨。木马正是当年托儿所、幼儿园中最为普遍的玩具。木马因为有弧形的底座,坐在上面可以前后晃动,能够满足儿童的动的需求,也能够找到骑马的感觉。这种表现托儿所与“妈妈去生产”这样的反映新生活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李慕白于上个世纪的50年代创作的《老鹰捉小鸡》,也是以幼儿园为背景来表现一种最为常见的儿童集体游戏。游戏开始前选出老鹰、鸡妈妈,其他参与的孩子都是小鸡,依次在鸡妈妈后面;“老鹰”通过不停的跑动努力抓鸡妈妈后面的小鸡,而鸡妈妈则张开手臂来保护小鸡不被抓。当老鹰抓到小鸡,就要互换位置,被抓的小鸡则成为老鹰;游戏继续。画面中的孩子们个个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显现了时代所要求的新气象。
(下转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