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幸福的童年游戏和玩乐
(上接第10版)
方菁的《我愿做一个和平鸽》(1961年),是当时深受欢迎的一幅年画。画面中的小女孩用双手通过灯的投影而成和平鸽的影像,也是表现时代主题的一种方式。50年代初抗美援朝时期的和平签名运动,以及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人们对于和平生活的期盼,都是这一时期美术创作的重要主题。这一通过光影的游戏,还可以投影出其它动物,是一种益智游戏。只不过通过游戏而反映的时代主题,摄取了人们生活中的日常,而绘画又像教科书那样指导其他孩子去模仿,去创造。
放风筝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放飞心情和理想的游戏。李桦的《春日》(1961年)所表现的放风筝的孩子,其优美的动态与飞翔的风筝和飞鸟所构成的动势,是李桦在新中国完善版画转型的具体努力。这类表面上没有政治主题的儿童生活的表现,实际上还是表现出了新中国美术创作所要求的反映新时代的需求。
50年代有一段时期的“除四害”,其中的打麻雀是因为麻雀和人争食,而当时的饥饿与粮食问题,是新中国立基的重要问题。以食为天的打麻雀有多种方式,而作为游戏的弹弓则是少数儿童能够掌握的一项技能。魏紫熙1956年创作的《神射手》像肖像画一样,表现了儿童玩弹弓的形象,所不同的是这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玩”,而是关联着打麻雀的社会政治背景。丰子恺的《香稻》是另一种形式的捉麻雀,画面中的儿童在窗外撒上了一些稻谷,上面支上了竹筐,支竹筐的杆子上系了绳子,并连接到窗内。儿童探出头来窥视,只待麻雀走进筐内就拉掉杆子,活捉麻雀。相同题材的还有李桦1955年的木刻《抓麻雀》;而在1956年的国画中还有钱松喦《捕雀》,赵延年、唐云的《捕雀图》等。尽管这种与动物的关系发生在过去的那个时代,可是,儿童对于动物的兴趣也是那个时期的平常。这种活捉麻雀的方式一般都在冬季,因为这个时候的麻雀觅食困难。依然是在冬天,丰子恺的《瑞雪映睛空 儿童塑雪翁》(1961年)表现的是雪后儿童堆雪人的场景,而萧淑芳笔下的儿童滚雪球,也是在冬天雪后常见的儿童游戏。不管是滚雪球,还是堆雪人,直到今天都是儿童们的最爱。
像滚雪球和堆雪人一样,下棋也是一直延续至今的一种儿童的游戏方式,而且是一种能够持续一生的游乐方式。程十发于1958年创作的《第一回胜利》,表现了两位下象棋的男孩,他们中的一位取得了第一次胜利,旁边观战的爷爷以及他们的姐姐(妹妹)都露出了笑容。
打弹子的游戏经常出现在放学之后,李桦1960年创作的《放学后》,所表现的打弹子的游戏是一种一年四季都能玩的最为普及的游戏,只不过那时候儿童要得到一枚心仪的弹子也不容易。弹子是玻璃做成的彩花弹,有“独花弹”,也有“三花弹”,属于“彩花弹”;还有“水晶弹”,而“奶油弹”较少。物以稀为贵,“奶油弹”为上品,“水晶弹”次之,“彩花弹”最为平常。打弹子的游戏种类较多,各地玩法也不尽相同,但是,“打”的方式大致相同。画面中的孩子在放学后把书包挂在树上,在地上打弹子的两个孩子的神情是李桦的精心所在,其专注和认真吸引了后面观看的女同学。李桦带有装饰性的艺术语言,生动地表现了儿童的天性,而这与当时其他表现放学后参加劳动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也是当时的一种现实。
吴凡于1959年创作的版画《蒲公英》,是新中国儿童题材美术创作的代表作,也是表现儿童在学习和劳动之外的玩乐题材的代表作。《蒲公英》是一种生活中的平常所见。一位身边有小筐和镰刀的小女孩,在劳动休息的时候吹蒲公英,自然而生动,富有生活情趣。可以说,这是和平年代中的轻歌小调,浅吟低唱。该画在1959年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览会的版画比赛中获得金质奖章,不仅为新中国赢得了荣誉,也让人们看到了没有政治主题的创作仍然可以表现出时代的意义。
在各种不同的儿童游戏中,特定时代中还有滚铁环、跳绳等等,它们在画面中的不同表现,都反映出在新中国背景下的一种时代的新气象和新生活。而从这些具体的画面中可以看出,在题材的选择上,儿童、玩乐和游戏,也可以获得与学习、劳动同样的在新中国的社会意义。当画面中的这一代都渐渐老去,21世纪的中国儿童已经有了他们这个时代的游戏和玩乐,有了他们在新时代的新生活,而我们的美术创作应该如何去表现?应该有什么样的表现?应该给下一个60年的孩子们留下哪些今天儿童游戏的视觉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