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第二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
全球最大规模毕业展线上线下同启
■本报记者 黄俊娴 通讯员 刘杨 陈晓丽
6月28日19点28分,第二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暨中国美术学院2020毕业季、浙江音乐学院2020毕业演出,在中国美术学院官方抖音账号以直播形式的开幕式拉开序幕。线下展览也于6月28日,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艺术公社、浙江音乐学院等场馆开幕。据悉,截止目前线上阅读访问数据以及用户覆盖率超过1亿。展览盛况空前,为满足广大观众的观展热情,学校决定将展期延长一天,展览至7月5日结束,同时延长线下观展时间至晚上7点。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南山校区展区VR全景展览已上线,满足无法到场参观的观众的观展需求。
本届青艺周继去年的首届青艺周“青春·观·世界”后,提出“共同生活”核心主题,正是对此次疫情下人类重新思考生活方式的回应,探讨在经历了新冠疫情和漫长的隔离后,我们对共同生活的渴望和如何重新获得共同生活的能力的思考。
全球最大规模毕业展
一场自识自省的人生大课
2020年第二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暨毕业展包含了线上开幕式、展览展映、专业论坛、艺术演出、设计工坊五个板块累计30余项艺术活动,是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示周的全新升级。青艺周以浙江省委宣传部、杭州市人民政府为指导单位,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杭州市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西湖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西湖艺创小镇承办,同时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美术馆、体育馆、潘天寿纪念馆、象山校区20号楼体育馆、艺创小镇·象山艺术公社、浙江音乐学院等展示空间呈现,总展出面积近3.5万平方米,是全球最大规模的毕业展示。
此次,中国美术学院2020届毕业生2265人,其中本科生1763人,各层次研究生502名。全院毕业作品共计3000余件,共遴选出优秀作品共计335件。
在疫情肆虐的三个月中,中国美院上万名师生通过线上教学、远程交互,打响线上教学的“国美战役”,开启了一场深化艺术教育内涵的教学改革。上万师生在有限的学习和创作条件下,描绘切身感受,抒发真心感动,对于此次战疫的举国意志的赞颂、对于抗疫英杰的讴歌置入教学课程之中,置入线上线下交织着的艺行思考和上手训练之中。以鲜活生动的教与学、优质的艺术创作,完成了一场自识自省、立德树人的人生大课。
4月27日至5月4日,中国美院师生错峰分批返校复课,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早恢复现场教学的艺术院校,也是学生返校率最高的大学(98.68%)。为保障疫情防控常态化状况下的师生安全以及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学校对三个月的居家网课进行了全面摸排、系统梳理、集体评议、综合打分,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教学检查。
这一切保证了此次毕业展的顺利举行。
因疫情防控需要,本次青艺周暨毕业展分线上线下同时进行,于6月28日起向公众开放,线上展览同步开通。
南山校区展览主要集中在美术馆,包括绘画艺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视觉中国、专业基础教学部与附中在四楼,地下实验空间则属于跨媒体艺术学院,此外,绘画艺术学院与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还有部分展品在体育馆和潘天寿纪念中心。象山校区则主要是建筑艺术学院所在的20号楼体育馆展区。象山艺术公社展出内容包括设计艺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文创中心等。
线上展在创意上围绕今年的主题“共同生活”展开,营造了一个共同的艺术天体,在界面中二十束光对应着青艺周不同的展览单元,进入后是穿梭星云的时空隧道,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行星,在这里聚集穿行,并组成我们生活与创作的共同体。
大量运用新媒体艺术与科技
更具在地关怀与国际视野
2020年在一首不寻常的序曲中拉开帷幕,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尚未平息,生活与世界正在改变,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严峻的考验。这场新冠疫情带给我们一种真切的社会感知,一种博大的同情与共情。正如许江院长所说:“史无前例的疫情,锤炼了史无前例的人性关怀,史无前例的线上教学,塑造了史无前例的人生大课”。今年的青年艺术周毕业展,明显更具在地关怀与全球视野。
此次毕业展聚焦疫情下的“共同生活”,中国美术学院各教学单位围绕主题提出“跬步·高远”、“无别离”、“视差之间”、“折叠领域”、“无墙的学院”、“生活力3.0”、“设计危机,危机设计”、“有序·无序”、“疫情下的多样性实验”、“同心共影”、“没办法 找办法”、“真实的未来”、“我和我们”14个分主题展览来回应共同生活。
据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主任曹晓阳介绍,由于疫情,这次毕业创作的早期辅导是在线上进行,后期制作则由同学们回学校时进行,所以这次的展览既有居家独立思考的多样性,又有线上线下互为交织的生动性;既有疫情下生存思考的魔力,又有全球性共同生活的环保视野;既有传统语言新一代的生动阐发,又有新一代特有的对社会文化的关怀和角度。
正如许江院长所说,“其中最让我们感同身受的是年轻创造者们的激情以及这种激情催生出来的语言意识,是受着利弊魔力成长的对生和死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对媒体时代新媒体生存的独特关怀和转换的力量。我们看到了国画、油画当中对劳动者的礼赞,我们看到述说瘟疫故事的宴席,我们看到缀满珠宝的绿植青藤,我们看到在光幕界面上翻滚而来的公共影像,我们看到众多对城市和乡村的民生关爱,我们看到小书票市场的风雅慕课,看到服装设计的史诗太空歌剧般的媒体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