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书法

隋唐官印风格解读

  隋唐以来,官印体制的变化、印面的扩大、印文样式的改变,开创了一种新的印风,或者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篆刻审美形式。通过对存世隋唐官印的比较和观察,我们发现隋唐官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印章制度的变化。作为隋代印制变革的标志,隋开皇九年(589)废止官员佩带官印具有重要意义。开皇九年隋平陈后,制定条例规定官印“并归于官府,身不自配。”晋以前的官印多是职吏印,职吏印的内容是官吏本人的职称,官署印的内容是官府的名号。至隋,官署印不再由官吏个人佩系,隋朝政府专门设置了掌印官管理和使用印鉴,普遍实行了监印权与用印权分离的制度。

  第二,官印尺寸逐渐变大。由于官印制度的变化,官印的尺寸不断增大。秦汉一直到南北朝时期,官印尺寸都在20至30毫米见方,而到隋唐官印的尺寸已大至50至60毫米见方,印面彻底摆脱了“方寸玺”的束缚。

  第三,印文由白文变为朱文。秦汉时期的官印大都是白文,隋唐时期官印都变成了朱文。这种变化,应该与钤印方式的改变有关(直接钤盖于纸面上,而非秦汉白文官印抑压在封泥上),也与印章的制作工艺有关(焊接成印)。

  第四,印章文字字体的演变。魏晋以后,篆书在实用中日渐式微,隋唐官印印文虽然主要采用小篆字体,但篆法大多不如秦汉谨严,有的笔画甚至呈波折状。相比于秦汉印的阳刚之气,隋唐官印印文的曲屈盘绕,更多体现出一种阴柔的气质。

  第五,成印方式以铸印为主,辅以焊接和刀刻。隋唐官印的制作,有直接铸文、焊接印文、凿刻文字三种。铸文和刻文是中国古代印章的主要成印方式。焊接成印是隋唐官印中较为特别的成印方式,也叫作“蟠条印”。王献唐先生曾指出“唐印用铜条焊接而成,疑是急用之法也,不是常法。”(王献唐《五灯精舍印话》)后来沙孟海先生正式提出“蟠条篆”一词。(沙孟海《印学史》)

  隋唐官印的艺术性相比于秦汉印章,或许是一种退步,但就实用性而言,却不失为一种“进步”。而且,对于篆刻艺术的发展来说,它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印章形式,清代丁敬曾发出“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的感叹。隋唐官印展示出了篆书线条的柔美和圆劲,而元明印人对于朱文印“流动有神”的审美要求,或可上溯至此。

  在隋代官印中,字形与线条基本以圆曲为主,伸缩自由,部分印文呈波折状,如“永兴郡印”“观阳县印”等。个别印文在转折处仍见方折之态,“桑乾镇印”一印体现得较为明显。隋代官印字数以四字较为常见,也有九字印,如“右武卫右十八车骑印”,故章法一般不作平均分布。字大则占用空间多,字小则占用空间少,甚至根据笔画多少或章法布局的需要对笔画作挪移处理。如“桑乾镇印”中“桑”与“乾”互相穿插,而“印”亦取横势,“观阳县印”中“县”字舒展而“印”字敛收,文字不以等分来划分印内空间。

  隋代官印,除上述印面的变化特征外,还有一点就是,在隋代官印印背上出现了款识(秦汉时代,官印不署款)。这些款字笔画横平竖直,其凿刻痕迹清晰可见,具有方折硬朗之感。如“观阳县印”,背部凿款“开皇十六年十月十五日造”,“桑乾镇印”印背上的“大业五年”款,均记录了印章制作的时间。虽然当时印款的凿刻极其草率,仅是一种标注制造年份而已,但这些简率的楷书印款,正是中国印章边款的滥觞。

  由于隋代官印存世数量极少,且印风大致类似,故在篆法、结字、布局等方面,以上数印综而述之,而各方官印之尺寸、馆藏等信息则逐一注明。


美术报 书法 00017 隋唐官印风格解读 2020-07-04 20895871 2 2020年07月0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