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题材美术:描绘时代的精神图谱
■刘红(《解放军美术书法》杂志执行主编)
一、时代的精神图谱
1927年南昌起义,不仅诞生了我人民军队,还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不竭的素材。这一历史事件,莫朴、黎冰鸿、蔡景楷、罗田喜等都有经典作品传世。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以连环画的方式表现南昌起义的是董辰生的组画《八一起义》,其文字说明稿还曾得到周恩来的亲笔修改,它不仅是周总理参与缔造人民军队的重要历史证物,而且也是周总理结缘军队美术的珍贵文献资料。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美术大多集中在歌颂新生活、赞美建设者的主题上,军队美术积极配合党的文艺政策,遵循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创作方向,笔墨彰显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精彩写照。
军事题材美术其核心价值是体现国家意志,诠释理想信念、英雄情怀和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正气,形成强大的精神号召力。195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纪念美术展览会”是解放以来历史画创作的大展示,而且延续至今已经是第14届,不断激发着军旅美术家的创作热情与军队美术创作机制的发展完善。从艺术观念到绘画语言以及创作技法,一届有一届的特点与新创,但不变的是家国情怀。罗工柳的《地道战》、艾中信的《红军过雪山》、董希文的《红军不怕远征难》、高虹的《决战前夕》、何孔德的《祖国来信》、彭彬的《走向胜利》、莫朴的《南昌起义》、王盛烈的《八女投江》、古元的《刘志丹和赤卫军》、关夫生的《红军过草地》、王朝闻的《刘胡兰》、潘鹤的《艰苦岁月》、程允贤和郭选昌的《邓小平》、邵增虎的《任弼时》、秦大虎的《难忘的征途》等,这些历经岁月检验的红色经典,既凝聚了美术家的家国情怀,也蕴蓄着民族精神的深沉内涵,成为一个时代的图像标志,深深镌刻在民族记忆和时光长廊中,并绽放出缤纷的色彩和耀眼的光芒。
二、多元化的艺术格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军队美术的政治主题十分突出,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坚毅顽强的奋斗意志、精益求精的钻研品格、敢闯敢试的革新追求、爱岗敬业的挚诚奉献等,自始至终充盈弥漫于军队美术的每个画面。
当时流传很广的四张单幅宣传画,除了《金训华》是由陈逸飞执笔外,《生命不息 冲锋不止》(何孔德)、《胸怀朝阳何所惧、敢将青春献人民》(刘柏荣)、《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关琦铭)这三幅作品均出自军队画家之手。董辰生的彩色连环画《黄继光》、刘柏荣的国画《坚持不懈》、李惠的《跃马擒敌》等作品,被印成单页画也广为传播。当年被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各大美术出版社印刷发行超过百万的单页画还有许宝中与李泽浩的《战友》,刻画了1920年毛泽东与杨开慧共同战斗的身影,画面中,杨开慧手夹《湘江评论》,端庄秀美,毛泽东沉着坚毅。铅灰色云层,寓示了大时代激荡的风云,作品以浓云帆影及湘江橘子洲为背景,突出前景人物,把雄浑的史诗气质和浪漫主义的情怀完美地结合起来,把两人的战友情依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何孔德的《古田会议》、潘嘉峻的《我是“海燕”》、陈逸飞的《黄河颂》、沈嘉蔚的《我为伟大祖国站岗》、陈逸飞与魏景山的《占领总统府》、蔡景楷和钱志林、王征骅的《南昌起义》等在创作手法、风格形态乃至主题选择上都出现了新的面貌,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艺术标志。 (下转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