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人物

全山石:
喜爱油画的心,依旧滚烫

  每一天,他都衣冠整齐地在全山石艺术中心走走逛逛,办公、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艺术爱好者;下两层高的楼梯,他三五步就跨了下去,令旁人看了直呼“小心点”;面对我们的镜头,问:今天的形象能上镜吗,答:很帅,他便乐开了花。

  9月18日,记者来到位于杭州西湖区的全山石艺术中心,馆里正在为9月22日恢复开馆做最后的准备,“艺术中心典藏西方经典油画原作陈列”经过新的改陈,新增了典藏作品《维罗纳的殉道者圣彼得》,油画发展的脉络更加清晰;而他时隔10余年后,新作《塔吉克族人的婚礼》,也全新亮相。

  从“不懂”油画到“红本”毕业

  一直以来的全山石,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1950年春,全山石考入杭州国立艺专(后改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既学西洋画,也学中国画,接触到了种类丰富的绘画科目,但对色彩灿烂夺目、富有表现力的油画情有独钟。1954年,业务素质过硬的他,由学校推荐,通过笔试、面试的层层选拔,成为当年仅有的3位被国家教育部派往苏联留学的学生之一,前往被公认为世界四大美术学院之一的列宾美术学院学习。

  “看到其他同学的油画,受到的冲击太大了。”全老师回忆起当年的学习场景:一年级时,他们的石膏像、素描等课程都能拿到5分(满分),唯独油画,总是存在着差距。“这些外国同学们也都是全国选拔的优秀学生,从小就接触油画。而我们几乎没接触过,画的也是‘土油画’,不知道油画色彩的规律,也不知道油画语言的重要性,完全跟不上。”

  意识到差距后,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每逢节假日,全山石就到汇聚了众多大师原作的博物馆、美术馆,如饥似渴地临摹西方大师的名作,研究自己差在哪里。到二年级时,他的油画作业开始得到5-的分数,而到了三年级,他终于掌握了油画的语言,画出的作业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各科成绩均达到了5分。“毕业时,我们这一届只有2位学生拿到红色文凭,一个是我,一个是俄罗斯学生。”为什么要强调红色文凭?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要求有多高:到毕业时,6年来所有科目成绩中的85%要为5分,毕业创作必须为5分。作为一名外国留学生,这张红色文凭,对年轻的全山石来说是莫大的肯定。

  回国后的全山石投入到了油画的创作之中,他受邀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创作主题性绘画《英勇不屈》。随后,《八女投江》《井冈山上》等作品相继诞生,使他的才气和名声响彻大江南北。

  油画的本体语言与“民族化”

  求学——执教——研究,构成全山石艺术人生的三部曲,而贯穿于始终的是他对油画本体语言的探求。多年来,全山石一直探索如何把发源于西方的油画学过来,使之变为中国自己的油画。

  作为对西方油画艺术语言最熟悉的第三代油画家之一,全山石是主张油画民族化的画家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大家之一。他说过:“我们东方人在学习掌握西方油画本体语言时,更应该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坚持民族特色,吸取他人精华,走自己的路,只有这样,中国的油画前途才会无限广阔。”他向我们解释道:中国的题材、中国的元素、中国民族的精神构成了中国的油画,但油画还是油画,有着她的本体语言,“民族化”并不是把油画变成了“中国画。”“我们总是心很急,还没掌握原理就要开始‘民族化’,这是不对的。”

  何为油画的本体语言?油画本体语言是由油画自身的媒介、材料等物质载体特性所决定的绘画表现方式,具有色感、触感、质感等特征,以及画家和观赏者主体对这些特征的综合感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油画味”。“油画颜色丰富,是其他画种所没有的;油画有厚度,是立体的,有她的触感;另一个是质感,油画有油滋滋的感觉,像珐琅一样会发光。”全老师表示,为什么要强化油画的本体,因为这是油画的特征,就像芭蕾舞一样,要踮起脚尖,有舞蹈动作特定的程式,这都是她的本体的语言。

  早年的敦煌、新疆之行,正式开启了全山石研究油画本体语言的大门。

  1979年,时任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的全山石带着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去敦煌考察,在常书鸿先生的支持下,他们得以看到更多的洞窟,而且能在洞中临摹。这对于全山石来说,如获至宝,他从早到晚,不停地临摹,在这过程中,他发现敦煌壁画不仅有单线平涂,更有体感、体块和明暗等表现手法,这和西方油画遥相呼应。这给了他很大启发:“传统西方油画是用块面来展现立体,但油画能不能用中国传统的‘写’的方式呢。”全山石尝试把中国的传统笔墨和油画结合起来,运用大面积浓郁色彩,展现不受体面限制、舒展的“写”的风格,探索新的油画技法。如今,这一风格已经成为全山石油画作品的最大特点。“用写意的方式创作,直到今天都对我有很大的影响。”

  全山石前后20多次来到新疆,新疆的热情、风情都吸引着他,更让他着迷的,是发掘了新疆这座天然的油画素材宝库。“色彩与光有着密切的关系,新疆的紫外线特别强,所呈现的颜色也特别美。”全山石给我们举例道:他在新疆的田野里遇到了一位小姑娘,她的头巾布颜色特别漂亮,像宝石一样,于是他买了一条新的头巾布与之交换,到杭州后找模特戴上,结果完全没了当时惊艳的感觉。这20多次入疆,全山石他们多是自己带着铺盖,住在当地老乡家中,同吃同住同劳动,因此,他笔下的《塔吉克姑娘》《赶车老汉》等都特别富有生活气息,令观者动容。

  从远赴苏联留学以“要画出地道油画”为主要目标,到画出属于中国与个人风格于一体的“民族化”油画;从以苏画优化的体面造型来塑造形体,到将苏画与中国传统色彩相结合的油画语言;从里程碑式的历史题材创作,到富有民族化特色的新疆题材油画创作,这些巨大转变的背后是全山石对油画创作不懈的追求与满腔的热情,并始终视传统艺术与油画艺术可以共生融合为艺术追求,在此基础上展现出中国油画的新面貌。

  最喜欢大家称呼“全老师”

  现年90岁的全山石,拥有着众多头衔,但他还是最喜欢大家称呼他为“全老师”。“教师是一个非常光荣的称呼,我非常珍惜。”全山石说:“老师是非常神圣的,责任也非常大,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生一辈子,现在还有很多当年的学生说怕我,听到我的脚步声,他们都‘吓’得不敢说话。其实当年的我不严厉,也从来不骂人,为什么会怕我?因为我能讲出真道理:错了,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他们就怕我指出他们的错。”

  尽管已经90高龄,但他仍将一腔热血扑在了油画教育之中,不遗余力地将精力花在对年轻人正能量观的培养上,传授自己7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期盼着中国油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991年,全山石正式退休了,他便立马背上5件行李(包括所有的衣食住行所需),带着为数不多的美金,直奔西班牙,之后又前往意大利、奥地利、德国、法国等国家。“每天一大早,我就到博物馆看画,一张一张地看,想弄清楚油画怎么开始的,怎么传到其他欧洲国家,后来其他欧洲国家怎么把它发展得更好。”

  看着这些作品,一个想法油然而生:“我从小就知道意大利有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但真正看到他们的原作时已经白发苍苍。我不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也这样。”全老师说,“油画是青出于蓝胜于蓝,我们中国人那么聪明,油画也是有可能超越西方,但我们看不到油画原作如何谈超越呢?”2014年,全山石艺术中心在杭州落成,这是中国第一个收藏和长期陈列西方油画的场馆。在这里,陈列着全山石系统性的油画收藏,从蛋彩画开始,到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喜爱艺术的年轻人不出国门也能看到油画原作。

  除此之外,全山石艺术中心举办了许多高品质的展览,比如莫伊谢延科、柯尔内留·巴巴、尼古拉·菲钦等中国艺术家们熟悉的西方油画大师的展览。“考虑引入柯尔内留·巴巴、尼古拉·菲钦等人展览,一方面是他们的油画语言掌握得非常好,另一方面,他们把油画和自己的民族性、表现方式、精神结合得也非常好,巴巴的油画有罗马尼亚的特点,菲钦有俄罗斯的特点,这都值得我们学习。”

  除了展览,全山石艺术中心还组织召开了一场又一场高质量的论坛、研讨,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近期,“库尔贝和中国现实主义油画论坛”即将召开,将专题讨论现实主义的相关话题。

  “现在的孩子条件好了,看到的东西多了,但缺失了自己的判断,做了一辈子的老师,只希望用自己的经验告诉孩子们,什么样的艺术是好的,什么样的是不好的。”对于年轻人的建议,他表示,在文艺上,不是西方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要按照我们的发展规律、国情来发展,年轻人要学会分析,具有辨别能力,“习总书记讲我们要有文化自信,我非常欣赏这个话,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我们自己的文化要很有自信,也包含着对西方艺术怎么看,也要有自信,不能人云亦云。”

  “90后”的全山石,徜徉在他最爱的油画里,学得快乐,教得快乐,退休后,更是探索得快乐。他说,现在最快乐的事,就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油画队伍中。

  那颗从学生时代就被油画艺术点燃的心,70多年来依旧滚烫。


美术报 人物 00006 全山石:
喜爱油画的心,依旧滚烫
2020-10-10 21464255 2 2020年10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