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美育

张漾兮——国美版画系开创者

  9月28日,“漾兮九阕——张漾兮艺术研究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哲学与文化创新研究院承办。此次展览为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

  张漾兮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是中国现代版画教育的奠基者,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所言, “他是国美版画之路的当之无愧的开拓者,是作为这条长路根基的版画教学思想体系的创建者”。张漾兮的木刻创作,早年受珂勒惠支影响,作品多宣传抗日救亡与反映旧时社会之黑暗痛苦。

  值此国庆与中秋之际,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借张漾兮充满诗意的名字以“漾兮九阕”为名,精选捐赠作品,包括原版、手稿、版画、水彩、水墨等200余件,结合大量文献,包括照片、档案、笔记、访谈视频等,以九个板块如诗如歌般深入梳理、叙述张漾兮的艺术生涯与美术教育成就。

  现代版画

  教学体系的建构者

  展览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浙江省美协主席高世名回顾了,在20世纪版画艺术和教育的宏阔视野中,张漾兮的生平和创作经历,他指出,张漾兮的创作与现代中国的大历史一路同行,与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同频共振。张漾兮在抗战的艰苦条件下,创作出了一批脍炙人口的精品力作,成为那个时代难以磨灭的视觉记忆。

  张漾兮为代表的先行者,他们开创现代版画教学体系,从现实主义和民族形式两个维度为20世纪版画艺术和教育标明了方向。尤其是张漾兮以世界的眼光、现代的眼光洞悉中国古典版画的优秀传承,率先将传统水印的技术和图式带入当代版画的创作和教学现场,率先实现了传统水印木刻的创造性转化,与版画系的师生们一起开创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版画新视觉、新面貌。

  高世名认为,在张漾兮这代人身上,累积着许多时代命题,为理解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中国艺术和中国人留下了非常重要的线索。他们将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在现代中国社会的人心世道中融为一炉,贯通了个体生命的内在世界和社会现实的外在世界,形成一种独特的形式意志,值得长期、深入的研究。

  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美术馆群总馆长杭间曾于2015年登门拜访张漾兮先生之子张鼓峰,商谈张漾兮先生作品捐赠事宜。张漾兮先生家属先后两次捐赠300余件作品,这些经历战火和沧桑的珍贵遗产是学校教学研究的核心财富。此次申报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正是对张先生艺术成就的高度肯定,学校必将保管和利用好这批殊为难得的文化财富,让它们在学校的教学、研究中物尽其用。

  倡导学生

  要有“沙驼”精神

  86岁的俞启慧是张漾兮的学生,开幕式上他从学生的视角,回忆了张漾兮确立版画系办系方针、在学生群体中倡导“沙驼”精神的感人往事,表达了对张漾兮的家国情怀和为艺为师风范的感佩。

  据俞启慧回忆,张漾兮老师从白手起家到规划合理,既眼观长远又立足眼前,既借鉴西方优秀版画,又大力倡导学习民族民间艺术,走出中国式的版画教学新途。在他精心规划下教学成果累累,在他的治理下,把版画系建设得像个温馨大家庭,团结友爱、教学相长。他说,张老师特别重视民族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借鉴,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去做,首先从系内先后派出两位教师去北京荣宝斋进修传统的木版水印,继而又聘请荣宝斋老师傅来系里授课,设立传统水印工厂,这在全国美术院校是首创的。以后又聘请苏州桃花坞技师来校印刷古代木版年画,大量收集蓝印花布纹样和无锡“神马”等民间艺术资料供学生临摹学习,从低年级起就安排花鸟、山水课,聘请国画教授前来授课,以“先入为主”的办法,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艺术遗产的熟悉和感情,这些做法一直延续到今天。并倡导学生在版画学习中要确立“沙驼”精神,要把创作激情保持到最后,从构思构图、变体、覆彩、刻制、打样、修版直到完成。

  1956年,张漾兮老师创作出了《送饭到田间》这幅经典名作,他为增强学生对木刻版画的喜爱和感情,特地将这幅作品原板以及优秀作品《匈牙利陶瓷女工》等原板放在教师办公室桌子上供学生们观摩研究,并允许学生在技工的指导下进行拓印,“我有幸也拓印了这两幅珍贵名作,我边拓印边似乎感受到敬爱的张漾兮老师那颗滚烫的心和对我们快点成长起来的殷切期望。”这些往事都让俞启慧终身难忘。


美术报 美育 00013 张漾兮——国美版画系开创者 2020-10-10 美术报2020-10-1000011;美术报2020-10-1000010 2 2020年10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