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记”
八人书画篆刻展
本报杭州讯 记者 蔡树农 通讯员 王彦 以文会友,以艺交朋。由西泠印社主办,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承办的“老友记”——邹涛、陈大中、朱培尔、王丹、王登科、许雄志、徐海、解小青八人书画篆刻作品联展,10月20日下午在中国印学博物馆遁庵展厅开展。开幕式上,8位作者向西泠印社捐赠了书法篆刻作品。
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八零之初,百废待兴,众心思变,求知若渴。当此之际,各种书法展览开始举办,首届书法专业研究生教育随之开启。积攒了多年的书法爱好,终于从自发走向有序。
正逢其时,应运而生,这几位老友萌动着艺术的初心。王丹画电影海报、许雄志在报社印刷厂做刻字工、陈大中不听“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执拗地偷学篆刻、邹涛学的是法律因爱好书法而自号“二法斋”、朱培尔被大学同学激将买来刀石、王登科喜欢文学在书写中融铸“诗意”的表达、徐海带着一饭盒的刻石想尽办法进篆刻学习班、解小青在少年宫用硫酸纸双钩《麓山寺碑》……发自内心单纯的金石书画之乐,使他们将别人的闲工夫都用在了刀石笔墨之间,在青春时期开始了伴随一生的艺术启蒙。展览交集、朋友介绍、鸿雁锦书,自然而然地聚合结识,老友们的相知相契,使他们成为当时的先觉者,在书坛各露峥嵘。
1988年全国第一届篆刻展,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篆刻展。邹涛、陈大中、朱培尔、许雄志、徐海等几位老友赫然入选,徐海更是全国年龄最小的作者。同年,25岁的王丹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金石书画展”,轰动当时。之后的全国展、中青展,老友们厚积薄发,屡获奖项。1989年第四届全国展,陈大中三等奖;1992年第五届全国展,王丹、许雄志、徐海获“全国奖”;1990年第三届中青展,邹涛、朱培尔获优秀作品奖;1999年第八届中青展,徐海一等奖、王登科二等奖;1993年第四届书学研讨会,朱培尔三等奖……带来一道道冲击波,显露出各自的探索性以及在未来的延展趋势。随着书法专业发展学科化,1995年解小青考上博士。老友们带着诸多“第一”、“最早”的光环,写入当代书法篆刻史。
从今天的发展回望当时,比获奖入选意义更深远的是,老友们的印风、书风所引领的潮流,深厚而拓远。这次《老友记》展览,他们将当年的获奖作品重写一过,承传古典之雅的自觉坚守,使其接续着一直以来的高度,讲述传统的视角不断衍生、不断拓新,折射出当代艺术观念以及艺文传承的动态轨迹。
老友们是个体的,又是时代的;是平行的,又有学术接力;既充满个性,又彰显共性;他们是见证者、探索者,更是引领者、创造者。经历了从朦胧、自发到多元、包容后的延展,纵横串联,承上启下,于传统中演绎其古典情怀,于人文传承处见其精神归属。
邹涛自镌印钮;陈大中藏砚铭砚;王丹在山中建“虎溪窑”烧制陶瓷印;许雄志鉴藏秦印、古玺;徐海藏烟斗、做烟斗;朱培尓以策划杂志的学术考量融入创作;王登科将一张张素纸点染得诗情画意;解小青的著述体现出深厚的学养……这次展览的每一件展品,都是量身定制,以金石书画为缀连,互题酬和,再现文人交谊之雅,充满老友相契相携的殷殷情意。
老友们是幸运的,赶上了好时代。他们最好的艺术,也正是其惟精惟一倾注艺术的生活。初心不改,匠心所寄,有始无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