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育

山水画历史沿革与学理认知(一)

  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最为鼎盛时期,而五代则是通往这个巅峰的过渡桥梁。在山水画方面,五代的荆浩、关仝是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董源、巨然是横跨五代、北宋的画家。“荆关董巨”四大家的出现,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的里程碑。“荆关”代表北方山水画派,开创了独特的构图形式,善于描写北方山石嶙峋、雄强壮阔的全景式山水。而“董巨”为代表的江南山水派,善于表现南方草木丰茂、烟雨变幻的山水景象。作为中国山水画的重要技法之一的“皴法”,至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笔墨逐渐丰富,体格日臻成熟。

  宋代的山水画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北宋皇家设有翰林图画院,有专职画家供职,一时风气日盛,作品风格也日趋多元,山水技法十分娴熟,一方面是水墨山水的大发展,主要代表性画家有李成、范宽、郭熙,以及米芾、米友仁父子等北宋画家,至南宋时期又出现了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大家。另一方面,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更为纯熟丰富,在大小青绿重彩中又融入了高超的笔墨技法,增强了青绿山水画的表现力,以王希孟、惠崇,以及赵伯驹、赵伯骕兄弟为主要代表。同时,还有郭忠恕、燕文贵、燕肃、许道宁、赵佶、张择端、李公麟、王诜、武元直、朱锐、赵葵、阎次平、阎次于等主攻或兼攻山水的画家,山水画坛景象十分繁荣。

  李成,曾避居青州营丘,故后世称为“李营丘”,师承荆浩、关仝,后师法造化,自成一家,山水烟林清旷,气象萧疏,山石“骨干多显”,坚实挺拔,画法简练,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写山石如卷动云层,后人称为“卷云皴”,画寒林枯木,创遒劲朝下的“蟹爪”树法,与枝干朝上的“鹿角”树法形成对比,毫锋颖脱,墨法精微。山东营丘的李成与陕西长安的关仝、华原的范宽,又被称为宋初“三家山水”,形成北派三足鼎立之势。范宽,初学荆浩,后学李成,总觉难以超越,于是隐居终南山,朝夕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千岩万壑尽收胸臆,终成一代宗师。范宽嗜酒,不拘世故,作山水能穷究自然造化,山顶密林紧布,水边巨石磊叠,峰峦雄厚,气势夺人。因常居山林,危从终日,朝观暮察山间云烟惨淡、风月阴霁之变化,直取大山巍然耸立之势,浑厚壮观,笔力雄强,多以关中山岳为题材,山水作全景式高远法构图。或写寒林萧萧,笔法幽深枯硬,一片荒寒孤寂。后世评论:“董源得山之神气,李成得山之体貌,范宽得山之骨法。”郭熙,河阳人,人称“郭河阳”,山水因取法李成,被称为“李郭”一派,早年信奉道教,游于方外,已著画名,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召入画院。山水多作“卷云皴”,注重体察自然深入生活,能真实、细致、微妙地表现出不同地貌、季节、气候的特点,得“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其著名画论《林泉高致》提出高远、深远、平远之“三远法”,文词优美,画理深刻,影响深远。山水石法以“卷云”“鬼脸”皴法并用,树法以“蟹爪”下垂。笔力劲健,水墨明洁;拖泥带水,浑然天成。“常于高堂素壁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峦秀起,云烟变幻之景。”郭熙观察自然细微入理,有“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感受。苏东坡在《题郭熙秋山平远图》诗中感慨道:“木落骚人已怨秋,不堪平远发诗愁”。郭熙开创了北宋山水画的新局面,其耸拔盘回,折落有势,千态万状的山水面貌被誉为“独步一时”。米芾、米友仁父子,史称“大小米”,又称“二米”,创“米点皴”,米家山水突破前人格局,不落窠臼,另辟蹊径,以水墨浑点、泼墨、积墨、破墨作江南山情水色,烟雨迷蒙,云山烟树,变幻莫测,故有“米氏云山”之称,“二米”画法又称“落茄点”。米芾一生惊世骇俗,性格怪张,举止癫狂,其涉猎甚广,好古成癖,家藏宏富,阅尽天下名迹无数,著有《画史》《书史》传世。米家山水突破了前人运用线条勾勒表现山水的传统,把王维的“水墨渲染”, 王洽的“泼墨”,董源的“淡墨轻岚”加以融会贯通,创造出“米点皴”法,开辟了烟云变化、雨霁烟消的写意山水气象。

  “南宋四大家”是指中国绘画史上的南宋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亦称“南宋四家”,简称“李刘马夏”,其中李唐较早,后三家继承和发展了李唐的画法,成为南宋山水画的主流。他们在山水画坛创造出了“水墨苍劲”的新风格。李唐山水画用笔犀利,气魄雄伟。刘松年受其影响,则在工整谨严处着力。马远、夏圭师承李唐刚劲简括的笔法,水墨淋漓,大刀阔斧,构图各取“边角”来营造山水画的布局,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


美术报 美育 00017 山水画历史沿革与学理认知(一) 2020-11-14 美术报2020-11-1400011;21243088 2 2020年11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