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砚边

玩物成家——王世襄的烟火味

  号称“凡所应玩,无所不玩”、把各种器物玩到极致的王世襄,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一副世家子弟的形象。他家世显赫,高祖曾官至工部尚书,是收录于《清史稿》的人物。伯祖为光绪年间的状元,父亲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母亲金章是著名花鸟画家,舅舅金北楼乃民国北方画派领袖,四舅金西厓为竹刻大师,可谓一门风雅。父亲家族为他在儒学礼教方面提供了精神出处,而母亲家族则为他提供了风雅的艺术基因。

  年轻时,王世襄臂上驾着大鹰、怀里揣着蝈蝈去上课,甚至提气纵鹰二十里,困乏了便躺倒在草垛子里,完全是放浪不羁的形象。他少年时驯狗、耍鹰、捉兔、逮獾、弄鸽、养虫;成年后则沉潜于书画、金石、家具、雕塑、建筑、乐器、漆器、匏器、铜炉、竹刻、牙角雕刻、匠作则例等等,事必亲躬,同时埋首古籍文献,由“玩”而成“学”,器以载道,著作等身,卓然而成一代大家。甚至发扬他性格中精谨而近乎严苛的另一面,展现了作为文物学家的顶级专业性。当代知名漫画家、美术评论家黄苗子感叹他是“玩物成家”,书画家启功称赞他是“玩物壮志”。

  天地万物皆有因缘,花鸟草虫牵连起大千世界,是最贴近天地又带着人间烟火气的生动有情物。因为爱听冬日鸣虫,王世襄对葫芦发生了浓厚兴趣。一旦涉猎,必玩到极致,这是他的个性所致。1938年,他在就读燕京大学期间,居然在大学校园旁的菜园里,种上了自己的葫芦。后来又专门在北京朝阳区找了一块二十亩的“自留地”,专门用来种葫芦。

  壶中别有日月天

  各国学者普遍认为葫芦是世界上最远古的农作物。史料记载最古老的葫芦是从秘鲁的阿亚库桥洞穴中出土的,距今一万四千年。在浙江河姆渡遗址,也发现了七千年前的葫芦皮和种子。

  葫芦在中国古籍中最早称“瓠”、“匏”和“壶”,很早就被视为一种实用器皿,用来盛水浆、存药饵、制乐器,还能治玉抛光,甚至可以浮水不沉,托以性命。更令人爱不释手的是,葫芦离开藤蔓后还在“生长”。它的一生有先天和后天两个成长期,先天在藤蔓上借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后天在人的呵护摩挲下、呼吸注纳人的精气继续生长,形体不变而密度增加,随时间的推移变得皮质坚硬、油润灵透、宝光内敛,犹如经年的古瓷或古玉一般。

  原始先民把葫芦视为生殖繁衍的第一意象。周代更用陶葫芦“以象天地之性”。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筑形如葫芦的观象台,称匏居之台,与天对话。秦汉、晋唐以来,葫芦更接近天与神仙意象,被视为仙品、仙居、仙境,与道士、仙人及医术结下不解之缘,悬壶济世的仙道形象更成为后世武侠精神的指引。宋代哲学在对宇宙时空的认识上,基于壶中天地的宇宙理念,将目光垂注人间,造出了诸如“壶斋”之类的大千世界,以小空间为大道场,极尽变化之能事。受儒道合流的理学观念影响下的文人士大夫,乐于在狭小空间内体现天地氤氲、宇宙运迈的开阔视野,并渐渐趋于精致化与简略化,追求素以为绚的天真格调。

  道家把修为的至高境界,称为“壶天”。“壶天”是拥有一个可以盈缩吐纳的宏阔宇宙意象。陆游写到这样的时空概念:“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山万里身。收起鬼神窥不见,用时能与物为春”;李白亦有“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的诗句,小中见大,纳须弥于芥子,壶中可见三千大千世界。这样的宇宙世界,让王世襄在特殊的年代,深深沉浸其中,享受这别有天地非人间。

  绝处逢生的手艺

  王世襄一直关注葫芦器的制作和使用,他在1945年献给夫人袁荃猷的定情之物,就是一对镶嵌有火绘葫芦器、内装红豆的红木圆盒。葫芦器,又称“匏器”或“蒲器”,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工艺美术品,可分两大类:一类是用成熟后的葫芦加工成形态各异的器物;另一类是将模具套在生长的嫩葫芦上,使其长成与模子完全相同的样子,人称“范制葫芦器”,俗称“模子葫芦”。他认为此乃“自然生成,而造型结体,文字画图,悉随人意,真可谓巧夺天工,实为我国独有之特殊工艺,而西方人士讶为不可思议者”。

  在大学种植葫芦的同时,他开始研究范匏,曾在所削制的六瓣木模上模刻月季一枝,左下方加一小印,题为“又筠制”。刻成浮雕花纹以后,送到东郊盆窑烧制成范,当年便得到了两三只葫芦器。1939年以后,王世襄因母亲逝世而幡然醒悟,洗心革面,埋首学业。他亲手制作的范匏后来由虫贩子赵子臣借给天津的陈某种植使用,所成之器则流往香港。后来,他看到1983年香港出版的古玩展览图录中就有用自己当年的葫芦范制成的葫芦器,而其所标注年代竟然为18世纪,便拊掌慨叹:“若然,区区岂不是乾隆以上人!”

  20世纪50年代,由于社会变革,河北徐水、天津已无人再种模子葫芦,范匏技艺濒临绝灭。1960年,王世襄唯恐这一传统技艺消亡,写就一篇《读匏器》的文章向社会呼吁,但终因有玩物丧志之嫌而没有被采纳。近20年后,此文才在《故宫博物院刊》发表,立刻引起同好的声气相应。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京津郊区的一些农民,恢复了范匏工艺,使得这一美好的手艺绝处逢生。

  随后,上世纪90年代初,王世襄出版《谈葫芦》一书(1998年修订再版时更名为《中国葫芦》),一页页、一行行、一字字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注脚。

  (下转第21版)


美术报 砚边 00020 玩物成家——王世襄的烟火味 2021-04-17 美术报2021-04-1700011 2 2021年04月1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