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美术馆:“两条腿走路”
文/许中云(关山月美术馆推广教育部常务副主任)
1997年6月25日,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在香港回归前夕开馆。美术馆的建立是因为关山月1993年将自己813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捐赠给深圳市政府,由此,深圳市政府斥资6700万元兴建美术馆,以永久珍藏其作品。这样,关山月美术馆具备了名人纪念馆的特征。同时,关山月美术馆从一开始就具备国家公共美术馆的特征,也就是说,它只展出和研究关山月的艺术——尽管其最初的学术定位是“关山月和岭南画派研究”——它同时还展示和研究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以及承担一些政府的展览任务。
简言之,关山月美术馆从开馆伊始就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作为名人艺术馆,重点展示和研究关山月的作品和艺术;另一方面,它不但展出和研究“岭南画派”相关艺术家的作品,而且举办了“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革命历史题材优秀美术作品展”、“平面设计在中国双年展”等与政府密切相关的展览活动。到2006年,关山月美术馆因此调整了自己的学术方向,学术定位改为“关山月艺术、20世纪中国美术以及当代设计艺术”。这一学术定位一直延续至今。
20多年来,关山月美术馆已经从类似名人纪念馆的小美术馆,发展成为全国第一批重点美术馆(2011年),尽管以“关山月”命名,实际上承担的是国家公共美术馆的各种职能。美术馆目前的9个展厅中,只有二楼的两个展厅为“关山月艺术常年陈设厅”,其它7个展厅研究和展出的“20世纪中国美术和当代设计艺术”,可以说是涵盖相当广泛。
正是因为关山月美术馆以“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运营,恰恰避免了不少名人纪念馆在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所面临的尴尬:把自己框在某一位艺术家,展览和作品相对单一,对社会公众缺乏吸引力。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是中国美术馆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一迅猛发展势头至今方兴未艾,只是重点从美术馆的硬件建设逐渐转移到美术馆的研究、展示、公共教育等软件方面。
在这一时间段,随着中国经济腾飞,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的中国人开始转向精神和文化需求。特别是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美术馆、博物馆早已从门可罗雀的场馆转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所在。关山月美术馆开馆之初的几年里,每年观众人数都不到一万人。随后,观众人数迎来飞速增长,特别是在2006年深圳市政府决定将全市所有公立美术馆、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之后。到2010年,关山月美术馆一年的参观人数已突破10万人。到2019年,年参观人数已突破30万。
回顾关山月美术馆这些年最受观众喜爱的展览,大部分并不与“关山月”相关。从2003年的“深圳设计展”延续到2012年国家级“平面设计在中国”双年展,一系列的设计展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观众,甚至是外省市观众的原因在于——深圳有着国内最领先的平面设计产业;“敦煌艺术展”、“黄宾虹艺术展”、“吴冠中作品展”等是属于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展览;全国美展、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等专业权威展,都为关山月美术馆创造过观展高峰。
如果只展出和研究关山月的作品和艺术,而没有上述的这些展览,相信关山月美术馆的观众不可能达到当今的规模。在专业评选中关山月美术馆相信也很难入选第一批九家全国重点美术馆。毕竟,单纯依靠“关山月”的艺术魅力,很难吸引如此多的观众走进美术馆。
当然,关山月美术馆每年最为重要的学术展仍然是“馆藏关山月作品展”。从2011年文化部开始评选“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以来,关山月美术馆历年来策划的年度展览已经八次入选。对于推广关山月和关山月的艺术,关山月美术馆从来不遗余力,这方面也一直得到关山月家属的支持和认可。
关山月美术馆将关山月及其艺术放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大背景之中进行研究和展示,通过与同时代艺术家的对照,更好地梳理关山月的艺术成就。这种做法不但突出艺术家作品的特色,而且展示艺术家的民族情怀,也超脱了普通名人纪念馆的视野。
这种视野的获得,并不是天然的,恰恰是因为关山月美术馆一直以“国家公共美术馆”来看待自己,而不只是当作一个名人纪念馆。这样,在学术研究、展览展示和公共教育中,可以正视艺术家的优点和缺点,给予艺术家比较客观的历史定位。对于观众来说,他们也更能够接受有血有肉的艺术家。
关山月美术馆这些年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其实是与大多数美术馆所共同面对的一样。比如,人手不足,能够提供的服务有限等等。相对于国外领先美术馆更重视美术馆的教育功能来说,关山月美术馆仍然以研究和展览为重。总的来说,观众如今对美术馆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他们想要在美术馆看到更好的展览、聆听更精彩的导览、参与更有趣的公教活动,而美术馆,无论是公共美术馆,还是名人纪念馆,都需要能够在有限的资源下,更好地为观众提供优质艺术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