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丹青写初心
■娄鸿泰(济南军区美术书法研究院原院委)
1995年,我携笔从戎,迈进素有“铁军”之称的驻豫某部,开启了人生最大一次转折。当经历了部队大熔炉的加钢淬火之后,我内心深处的那股阳刚之气被火热的军营生活所点燃。在一次次大型任务中,身边那些平凡而普通的战友们所表现出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给了我强烈的创作冲动和精神动力,逐渐使我把创作主题锁定在火热军营里那群可亲可爱可敬的战友们身上。
在部队的22年当中,我画过不少反映当代军人风貌和军事题材的作品。如果说有些创作感受和经验的话,那就是“好的艺术作品不能空有所谓的语言和形式,更重要的是表现出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是历史上一次罕见的灾难。“国难当头日,军人请命时。”5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两千余名官兵奉命奔赴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执行抗震救灾任务。广大官兵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数十次翻越余震不断、乱石横飞的海拔数千米的大山,给被困深山的群众送去粮食和药品,最大限度地挽救了群众的生命。作为该部的一名美术工作者,我深为战友们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所感动,并连夜创作了《铁军勇士》,以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在创作中,我着重凸显画面强烈的视觉效果:一位身负沉重背囊的勇士冒着飞溅的乱石,勇敢而顽强地向山巅攀爬。这位勇士脸庞黝黑,目光坚定,因用力而鼻梁紧拧、脸部肌肉紧绷。他那双坚实而有力的大手牢牢抓住向上延伸的绳索,体现出一种勇往无前的勇气和信念。画面上的勇士身体健壮、表情坚毅,眼神中透出必胜的信心。他双手抓着绳索,手指粗壮,关节突出。这双手,是一双受过大量锻炼的强而有力的手。我在人物的左前臂画了扎紧的白色绷带,体现“铁军”勇士不怕流血、即使受伤也不下火线的战斗作风。背囊一侧的口袋里有一个手电筒,可见他是日夜兼程奔赴灾区的,体现了他强烈的使命担当。画中人物的肩章、帽徽和“铁军”臂章等细节的刻画,也都是对这位“铁军”勇士的必要注解。
同年,我还根据所在部队在抗震救灾中荣立一等功的营长王海涛的事迹,创作了《特殊的锦旗》。画中,一位少数民族老人,正在全神贯注地埋头缝补一件迷彩服,这件迷彩服正是王海涛在抗震救灾中抢救刮破的。当地这位老人在缝补好衣服上的破洞后,又精心用五彩丝线和汉藏两种文字绣上了:“金珠玛米勒么(解放军万岁)”。这是军民鱼水情深的见证,更是官兵心目中的“特殊的锦旗”,弥足珍贵。后来,我奉命将这件迷彩服送往中国革命博物馆,被作为馆藏文物在“全国抗震救灾展览”上展出。
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人民子弟兵永远是人民群众的坚强后盾,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等重大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020年7月,我国江西等地突发特大洪灾,致使数百万人遭到洪水侵袭。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第一时间,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火速驰援,与洪魔展开殊死抗争,用血肉之躯筑起“抗洪钢铁长城”。《决胜洪峰》这幅画我正是取材于这次重大抗洪抢险行动。重点刻画了奋战在抗洪一线的解放军战士在洪水肆虐的情况下奋力将沙袋堵向大堤缺口的场景。远处阴云密布的天空,与浪花飞溅的洪水形成静与动的强烈反差,烘托出抗洪前线激烈紧张的艰苦氛围,展现出解放军指战员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战斗精神,传递着“不畏艰难,敢于牺牲”的社会正能量。
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第14届全军美术作品展览”的作品《空突尖兵》,我取材于所在部队的实兵演练,作品表现的是我军新型陆军作战力量——空中突击部队进行演练的场景,通过对一组迅速投入战斗状态的特种作战官兵形象,以及我军现代化武器装备——“直—10”直升机的艺术塑造,着力展现当代军人在党的强军理论武装下刻苦训练、勇敢顽强的精神风貌,突出了艺术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通过创作这些作品,使我感到艺术创作永远离不开生活源泉的滋养。同时也更加认识到,画家只有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倾注到笔墨之中,才会创作出有思想、有生活、有温度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