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聚焦

文章导航

  楹联的起源很早,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据《宋史》记载,广政二十七年(964)除夕例书桃符,蜀主孟昶亲自挥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一联。这种书写吉祥联语的桃符,便是后世春联的早期形式。孟昶在桃符上书写的联语,可以说是我国文字记录下来最早的一副春联。楹联在宋代并未流行,偶有春联的相关记载,而无实物见证。明代中期之后,楹联虽渐呈流行之势,但大都出现在先书后刻的类如大殿园林等建筑物上,故尔,至今能够见到的纸帛墨迹之作自是十分稀少。

  到了清代,楹联开始兴盛起来。凡宫廷官署、府邸大宅、梵宇道观,以至酒肆茶楼无不悬立张挂,这一景象可谓随处可见。彼时,凡士庶居所、百姓人家亦多以联为饰。尤其是文人雅士,皆多自撰自书联语悬之堂庑,或颂君恩或缅祖德,或书格言警句自勉自策,或书清词丽句为赏,或发感慨寄托幽思。人们自可从各类各式的联语之中,充分感受到主人的心境和襟怀所在。

  上海博物馆馆藏楹联454件,其中清代416件,具体涉及作者达187人。根据作者统计和分析,得出一些推论:第一,在清代,运用字体最为频繁的是行书、隶书和篆书。第二,五言、七言、八言最适宜作楹联书写。第三,楹联书法初兴于17世纪(清初期),发展于18世纪(清中期),繁荣于19世纪(清末期),也就是说从现象上看,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是楹联书法创作最为蓬勃兴盛的时期。

  本期,我们从上海博物馆藏的楹联中,了解“楹联话题中的书法艺术”。


美术报 聚焦 00005 2022-01-22 美术报2022-01-2200009 2 2022年01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