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重走”唐诗之路
“青山行不尽2——唐诗之路艺术展”在浙江展览馆展出
本报杭州讯 通讯员 刘杨 日前,“青山行不尽2——唐诗之路艺术展”在浙江展览馆精彩呈现。展览由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文旅厅、省文联指导,中国美术学院、省文史研究馆主办,省美协、杭州市教育局联合主办,浙江展览馆、中国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承办。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文史馆馆长王永昌,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徐张艳,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党组成员、副主任陆伟利,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葛学斌,浙江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王利月,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陈瑶,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柳河,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浙江省美协主席高世名,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汤筱疏,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专职副馆长姜玉峰,浙江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周雷共同启动开幕式。
重走之路,心灵回响
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青山行不尽”首届唐诗之路艺术展在浙江展览馆举办,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参展艺术家们以唐诗为题材创作,试图以当下的关照重访藏在时间里的“诗”与“史”。
时隔一年,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再次来到“浙东唐诗之路”采风,并延展调研了钱塘江诗路、大运河诗路和瓯江山水诗路等其余三条诗路文化带。展览动员了包括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在内的500余位艺术家,年龄跨度从“40后”到“00后”,形成了跨年代、跨领域、跨专业的研究创作集体。他们行走于浙江大地,系统梳理了千年诗路人文典故、洵美唐风宋韵,串联重塑沿途的文化场景、事件、线索,将艺术创作、文化研究、城乡建设与社会美育有机共生,在传统书画、木雕、绘画、数字媒体艺术等40余组多种形式的作品中,融入表现浙江诗路文化带包容性、外向性与国际性的新时代元素,充分彰显了历史与现实交汇、现实为未来注解的东方文化魅力。
王永昌表示,文史馆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为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文史工作者、艺术工作者提供平台,“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台。浙江的山水是浙江文化的本真和本源,我们要以高远的思想和文化观为支撑,以赋有内在灵魂的艺术世界创造艺术高峰,以精湛的艺术作品展现浙江大地的青山绿水,展示诗画浙江。文史馆要和中国美术学院共同将唐诗之路艺术展这一平台打造好,按照省委的要求,办出亮点、办出特色,为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贡献智慧和力量。
高世名在发言中表示:“对我们当代人来说,走上这条唐诗之路,是为了让我们的心灵与古人相唱和,与天地相往还。去年秋天,中国美院数百名师生与文史馆的诸位专家一道重返唐诗之路,形成一个凝聚三代人的创作集体,他们在浙江的绿水青山之间出入行止,追思古人,感悟当代,并且将一路上的触动与心得转化为多种模态的艺术创作。我们在展厅中看到的,许多正是来自21世纪最年轻世代与唐代诗人们的心灵回响。”
五个更加,引人注目
本次展览以更加广度的研究、更加在地的观察、更加新潮的表现、更加沉浸的体验、更加多样的互动,以跨媒介的方式书写“唐诗之路”,形成对诗路、诗心、诗情的多元、多面体验,体现国美创新“诗学”之路。
“青山行不尽2——唐诗之路艺术展”分为與地、洞天、山河三大板块。“舆地”聚焦“艺术的在地感知与地方工作”,呈现创作者通过田野考察、在地实践催生出的鲜活思考与创作,以及“创作性”地参与地方文旅、文艺建设工作的尝试。“洞天”着重于想象力的不羁与瑰丽,创作者们通过与传统诗歌审美中的超越性、神秘性母题相应和,创想出人境之外的别有洞天。“山河”呈现艺术家对历史变迁与山水家园的重寻、重访,试图回应中国山水文化的自然美学和世界经验的宏大文明史命题。
此次展览中,参展艺术家让诗路与现代结合,传统与数字交融,特设的数字化展演——“诗路艺术·数字沉浸式展厅”,用跨媒介的方式书写“唐诗之路”,形成对诗路、诗心、诗情的多元、多面体验,让观众成为这条“唐诗之路”上的同行者、同道人。
在展览结尾处,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的策展组成员特意为观众准备了互动装置——印章系统。这个空间里,准备了印有山川湖海的印章系统,观展结束的观众可以在自己拿取的展览折页空白部分,印制自己心中的山水,创造自己心中的唐诗之路。
在展览开幕的同时,中国美术学院还与各界媒体,共同发起“我在唐诗之路读唐诗”话题征集,面向社会大众征集视频、音频、书画等多媒介作品,打造一场全面读唐诗的线上互动。以诗会友,以诗唱和,重走唐诗之路,构成此处与远方,使今日的“唐诗之路”形成与每个人的行走与重读之中,通过“读唐诗”重翻中国人诗性心灵的核心现场,让这颗诗歌的种子生根、发芽,延续至未来……
据悉,展览将展至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