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美育

 “馆-校-家”之间如何建立成长桥梁

——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学习的再思考

  当下,中国博物馆从“精英式”的存在,到走入公众的视野,不仅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教育的必然过程。博物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集历史、人文、艺术等多种价值于一体,特别是历史文化价值。可见,博物馆还应该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从广义角度理解,博物馆资源应该更有效地进入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中;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博物馆也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并逐步纳入学校课程的选学范围,是当下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博物馆教育可能性的思考

  要把博物馆资源转化成教育资源,让孩子能从中受益并主动地开展学习,需要多种因素的集聚协同完成。

  首先博物馆资源的转化与学校教育密切的关系。无论博物馆是否在学校周边,用好所在城市的博物馆资源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从分项任务的角度来说,似乎德育活动、美术学科的教育更需要用好这些博物馆。学校和老师将博物馆资源列入校本课程资源目录,是博物馆资源转化和学习的关键因素。

  其次,博物馆资源的“被利用”与家庭教育有关。家长们是否有“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的认识和行动,是博物馆资源转化另一种重要因素。这种是个体为主要行动单位开展的博物馆学习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博物馆资源的学习。

  博物馆资源到课堂资源的转换

  把博物馆资源课程化,是将博物馆资源引入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前置条件,也是将博物馆资源到学校教育资源和课堂教学资源转化的基本条件。在实践课程资源化的过程中,重点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博物馆性质和特点出发转化课程资源。大多数博物馆都有特定的属性,也有其清晰的定位,学校在进行博物馆资源的运用和转化时,要特别注意这些博物馆的内在价值,即博物馆中的综合及专项价值。学校和老师首先要充分地读懂这些博物馆的定位和展品展览内容,在此基础上去开展课程资源的转化,这样就能充分用好这些博物馆的资源,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作用,还能使学校课程资源不断地走向深入。

  以浙江博物馆为例,“昆山片玉——中国古代陶瓷陈列”“黄宾虹艺术馆”,这两个馆是长常年展览的基本陈列,是能反映浙江历史和艺术家特色的两个重要场馆,学校从这两个场馆的历史性、专业性出发,能设计出诸如“我的家乡在浙江”“喜欢黄宾虹的理由”等一系列的教育课程。

  其次,根据学校学段和学生年龄特点设计课程。学校根据自己办学的学段特点和年龄特点来设计博物馆课程,是学校善用博物馆资源,将博物馆资源课程化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和具体表现。

  第三,结合学校活动和学科教学需要实践课程。在学校活动中融入博物馆资源,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需求。同时,像美术这样的艺术类学科如果能较多地引用当地博物馆资源,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家乡,了解历史,感知艺术作品,将会对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设计学校的博物馆课程时,并不是把学生带到博物馆或拉进场馆就可以了。而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事先考察博物馆,做好活动计划,还要给学生布置必要的前置学习任务,并通过为学生搭建一些学习支架(例如发放学习单,设置小组学习任务,设定学习比赛的项目等)或鼓励学生在进入博物馆前开展自主学习和资料的收集。

  第四,立足鼓励参与和人人得优为主评价课程。根据需要尽力让学生多去博物馆,让进入博物馆的每一个孩子都有真正的学习,鼓励更多的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这是开展博物馆课程设计时的评价基础,也是开展博物馆学习的重要前提。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通过博物馆开展的学习并非单一进行的,而是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的比较综合性的学习。这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虽然程度可能不同,但通过学习,学生对于韩美林的艺术创作风格和作品形式会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老师和家长要注意学生的年龄,更要注意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开展博物馆课程的学习。

  博物馆学习项目化的推进

  所谓从博物馆资源到学习资源的再生,是指作为学习者的学生,能够用好博物馆资源“举一反三”地开展学习,从而将博物馆的课程学习进一步项目化。

  一方面,博物馆资源课程化的学习,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展以实地学习为主的课程化学习,将博物馆学习的课程“项目化”,同时,还可以用好网络及远程资源充分开展非本地博物馆资源的学习。

  能走进博物馆开展实地的学习,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其中的场馆氛围,以及真实展品的吸引力,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展学习,过程和结果都值得肯定。在一些没有条件的学校和地区,网络化的远程博物馆课程学习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另外,现在大多数博物馆都开设有“网上展厅”“数字博物馆”等,这些还为孩子们的居家个体化学习和在校集体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博物馆资源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反复学习,且每一次的学习都会有新的收获。

  鼓励博物馆课程的项目化学习,是为了将博物馆课程更小型化,“切片式”的项目化学习,能使庞杂的博物馆课程体系更具体化,对学生更贴切,这种“贴身”的项目化主题活动,能使学习更精准,更有效。

  博物馆课程生活化思考

  我一直坚持,博物馆资源是可以在生活中得以体现的。这就需要让博物馆的资源关联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让博物馆资源回到生活中,这需要精心的设计与打造,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里的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出处,无论是历史的或是艺术的,是器物还是作品,哪怕是一些拥有现代科技的城市展览馆,也都将充满生活的味道——无非是这些生活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或是将来的。联系历史,联系时代背景,联系学生当下的生活环境与时代特点,都将是学习博物馆课程的重要支点,所以,让博物馆课程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在博物馆和日常生活之间建立联系,使大家不再认为“博物馆离我们很远”,这也是博物馆课程得以长久存在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举措。

  越来越多的各级各类博物馆,大大丰富了民众的社会生活,也为当下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于博物馆资源的充分、巧妙利用,使之成为学校教育和学生成长的重要帮手,发挥地方资源的作用,充分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这些工作,我们责无旁贷。

  (作者为浙江省美术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海创小学校长)


美术报 美育 00016  “馆-校-家”之间如何建立成长桥梁 2022-04-16 美术报2022-04-1600010;美术报2022-04-1600009 2 2022年04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