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聚焦

文章导航

共克时艰 艺起向未来

  3月,新冠疫情的“倒春寒”突袭申城,把上海推到了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火中,我们看到无数奋战在防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司机、快递员、志愿者,看到默默配合支持的全体市民,看到八方支援的物资、人力、隔离场所,大家携手同心,不分昼夜,汇聚成强大的战“疫”合力,共同守护这座城市。

  疫情不仅打乱了人们原本的生活节奏,而伴随着社交隔离、薪资下降、失业等风险,又进一步加重人们的焦虑、压力和悲观的情绪,然而能治愈创伤的不只有医生,还有文艺。事实上,面临灾难,艺术家们从未置身事外,而是持续更新表达形式,以更积极的姿态介入社会。

  艺术在疗愈心理创伤的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一命题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当下持续地被提及。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曾在全国两会上提出《疫情之下应充分发挥艺术的疗愈功能》的建议,他提出,对疫情等灾害影响严重地区的公共空间形象进行深度规划,将某些简单的口号化、条幅式的宣传转变为利于传播的艺术方式。鼓励艺术家为公共空间创作具有心理疗愈元素的艺术作品,深度服务更广泛的人群。此外,可以结合最新科技成果,开发应用程序、可穿戴设备,链接线上的心理自助评估与干预平台,融入具有积极元素的优秀艺术创作,帮助大众调整生活状态,建构从个体到群体的心理健康实时守护。

  艺术是很好的情绪抒发手段,尤其是对心理发展还不完善的儿童来说,在治疗的过程中,绘画、摄影、拼贴等直观的图像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传达想法,也能让咨询师更好地理解和判断他们的状态。同时,他鼓励艺术家积极地投入到体现正能量的创作中,还需要通过一些艺术项目去缓解民众的紧张感,甚至利用一些课程让大家了解如何通过艺术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

  挪威画家、版画家爱德华·蒙克在画作《呐喊》中,一张惊恐变形的面孔置于视觉中心点,色彩对比强烈,这种对恐慌的艺术表现使人震撼,也承载着其深刻的情感,直接传达出他对生存和死亡的感受。

  在梵高的画里,我们能反复体验到恐惧;达利的作品中则全是死一般的寂静与唯美。我们或许可以大胆想象,如果梵高画乌鸦的时候有心理学家在旁观察,发现并帮助他面对内心的恐惧,以后他画出的作品会不会成为另一个样子,甚至最终改变他的命运?

  艺术并非凭空产生,它们随着作者的情绪一同宣泄,将作者的内心世界转换成视觉、听觉等艺术语言,艺术在表达着作者的情绪,而人们也同样能够感知。艺术与生命都是一种当下的创造,无论如何改变创作方式,唯有生命的在场无法回避。本期美术报刊选部分艺术家代表的作品,展现海上画风,并以此疗慰大众。无论今天的情况是好是坏,明天都将是全新的一天,太阳照常升起。疫情终将过去,愿艺术温暖人心。

  (疏园)


美术报 聚焦 00002 共克时艰 艺起向未来 2022-04-16 24078415 2 2022年04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