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画学之路
(上接第12版)
画学构建
提出“岭南画学”,中国画教学迈入新阶段
二楼展厅主要呈现了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到1999年间,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通过培养人才和召回人才两大举措,加强了师资力量,促进了岭南中国画的多元发展。随着“岭南画学”概念的提出,中国画教学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黎雄才的《山水画谱》在二楼侧厅以一面墙的形式进行呈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左侧有19张小画,右侧有10张小画,暗含了黎老出生于1910年之意,其他的91张画作则指明了黎老享年91岁。陈向阳表示,这样的排布,主要是便于观众记忆。
1982年春天,从肇庆被调回广州美术学院任教的林丰俗第一次带学生们到三峡写生的作品,也较为完整地在展览上呈现出来。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张彦表示,当时他正好是一年级新生,看到林老师带回的这批作品,对林老师的写生功力倍感赞叹。
这一阶段的理论研究和出版逐渐形成规模。杨之光写给李苦禅的推荐信,以及孙其峰给方楚雄的回信等珍贵文献资料也都一一呈现出来。
传统的当代
现实主义结合地域文化,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生力军
第三部分“传统的当代”的时间跨度为2000年至今,以现任教师的工作为主。不以创作为中心,而是更多关注笔墨示范、课徒稿、材料实践和教学方法的研发,呈现在当代语境下如何进行传统知识和经验的传授。主要呈现了新世纪以来,特别是中国画系升格为中国画学院的这十年中,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对于基础的重新认识和对于实验性方法的探索。
陈向阳表示,“放眼全国,我们时刻都在反思教学上的特点,是否只能完全挂靠岭南画派、而没有任何可以与其他学院类比的特征呢?在思考特征时,我们更应该清楚自身处于现代教育体系之内,还要紧跟时代步伐。所以,我们总结自身特点时首先看的是现代教育与艺术发展史的结合,而‘岭南画学’则提出了现实主义与地域文化特点的结合。”
“无疑,深入生活、表现岭南生活气息并以此为责任,是我们一以贯之的教学态度,而这一切又可以追溯到宋代的绘画传统。当我们清晰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可以排除一些看似传统、实则倒退的做法。从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到今天,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一直在坚持由历史和文脉构建的现实主义,缺少的就是对这一切的文献积累。这个文献不是个别领域中的只言片语或老生常谈,而应当作为一个全面的系统来构建,以克服中国画在自我封闭系统中的满足感,努力成为当代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