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论说

笔墨的美学阐释

  笔墨的本义是指中国绘画的基本工具与材料,其本身就具有形而上的意义。彭修银先生认为:“经千余年的中国绘画艺术自身的发展,笔墨逐渐内化为中国水墨的基本语汇和基本形式单位,并进而升华为中国绘画的本体功能和本体结构。”由此可知,笔墨不仅成为中国画的语言符号,甚至笔墨就成为中国画的代名词,也是笔墨美学的逻辑起点。

  南朝谢赫说的“骨法用笔”就是指笔墨的技法与审美范畴。南朝宋的宗少文就在其《画山水序》中云:“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竖画”“横墨”乃是用笔用墨的生动描述,二者共同演绎中国画的笔墨形式美感。王微也有一篇文章《叙画》,其中“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这也是关于笔墨美学的论断,也是笔墨的宇宙观的提出。由此可知,魏晋之际是中国山水画萌芽之时。由此而论,笔墨美学的渊源也是山水画诞生之初的文化特征之一。

  中国画的审美从笔墨的语义来说,就是“笔精墨妙”。古人往往把笔与墨分开论述,代表了不同的审美特征。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其中第二法:“骨法用笔”,就是强调用笔的骨力、骨气与风骨等。也就是说用笔的特点不但具有形式美的表达,也可以象征人的内在精神品质,全面阐释了用笔在中国画中的美学意义。

  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大意是说,要把一个人物画得像在于外形的相似,外形相似的,需要能画出人物的骨骼与气度,而骨骼与气度的相似则来源于用笔的手法。这也是强调用笔的美学意义,用笔需要表现人物的骨气风貌。

  那究竟什么是用笔的骨法呢?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了关于笔的阐释:“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大意是说,用笔虽然依赖一定的方法与规则,也要灵活变通,笔迹不受客观的物体形质的束缚,才能神采飞扬,气韵生动。对于今天中国画学习与创作者来说,荆浩的理论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同时,荆浩对用笔又提出了四势的要求:“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荆浩对“骨法用笔”中的“骨”阐释为“生死刚正”,这其实就是一个真正艺术家的人格力量所在。荆浩同时还提出了墨的美学理想,也是十分经典的。荆浩云:“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这说的是用浓淡不同的墨色,皴染出高低不同、深浅不一的物象来,其表现的文采自然流露,看不出用笔雕琢的痕迹来,才是用墨的高境界。

  到了元代出现了绘画与书法之间的笔墨借鉴这一理论,这就是赵孟提出的“援书入画”运动。至今画坛还常探讨“以书入画”,这也可以说是中国画的特有属性与民族精神的体现。其实,“以书入画”与“书画同源”,本身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也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书画同源”提出的更早,唐代张彦远很早就提出“书画同源”的主张。

  明代董其昌对笔墨的阐述也是十分精彩,董氏云:“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似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这也是强调士大夫画以书法用笔为主,从董其昌传世的作品中可以窥见其端倪。董其昌的写意山水画的用笔与其书法也是相得益彰,为后世文人画旨趣提供了理路。

  清代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说:“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周远斌的解释是,墨濡染笔端要灵活不滞,运笔挥墨要神化无拘。用墨,没有潜心的技巧训练不能灵活;用笔,没有对生活的潜心观察和体验不能神化。这显然是强调笔墨美学来源于生活的感悟。


美术报 论说 00013 笔墨的美学阐释 2022-07-16 24448341 2 2022年07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