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古都”400年是一段怎样的富庶繁华
编者按:“六朝古都”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战国时,楚威王筑城于石头山,始置金陵邑;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为废六国故邑,在东巡时改金陵为秣陵。此后,建业、建邺、建康、应天、南京、天京,都曾是这个城市的名字。
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这里,山水城林交相辉映,人文景致相得益彰,“人物俊彦,文学昌盛”。名士、文人学者多聚于此,赋予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情怀。乌衣巷高门大院中走出的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寓居定林寺完成《文心雕龙》的刘勰,泼洒“水墨淡彩”的南唐画家徐熙……文人墨客在这里尽情施展才华,演绎着他们的惬意人生,留下了绚丽炫目的风雅景致。
明末以后,富庶的商品经济、悠久的文化传统、秀丽的名山大川,赢得了诗人画家不绝的歌咏描绘,使这座城市滋生出更加浓郁的艺术氛围,孕育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戏曲小说,书画创作也不乏名家。文化的昌盛,经济的繁荣,生活时尚的风流,与书画相关行业的便利,富商大贾和书画鉴藏家的存在,使金陵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不但孕育出一大批本土画家,也聚集了来自各地的艺术家。他们的艺术风貌有别于娄东的“南宗”、扬州的“标新”。清初之际,这里涌现出一个才华横溢的绘画群体,髡残、石涛、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先后来宁,或定居,或客留,可谓盛况空前。正如“金陵八家”之首龚贤所说:“今日画家以江南为盛,江南十四郡以首都为盛,郡中著名者且数十辈,但能吮笔者奚啻千人!”他们流连于山川草木间,沉醉在故国情思中,舞文弄墨,赋诗作画,或卖字鬻画,或课徒授业,虽然艺术风格不尽一致,既有“南宗”“吴门文氏”的清雅,也有“院体”的谨严富丽,亦有山野的逸趣,或文人画家,或职业画家,或半文人半职业画家,多种艺术思潮交相辉映,各派画家过往相从,他们共同的文化追求、切磋交流,相仿的审美趣味代表着当时金陵画坛一种较为普遍的艺术倾向,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元化局面。
明清是近代中国社会形态转变的重要时期,在思想、政治、艺术层面皆可感受到与唐宋异样的景象。经济和地域对于学术、艺术的影响较之宋元更为明显。金陵,江南十四郡之首,因其政治因素,即明代的南方政治中心,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朝代更替之后,城市的印象似乎从原先的政治中心转换为令人不忍思忆的“景观城市”。地理空间留存下来的文物、故事,乃至山水草木,无不充满丰富的寓意、象征。士人、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也体现出了他们敏锐于时代变化又超越时代精神的文人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