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砚边

缘缘堂荟萃名家笔墨

■周惠斌(安徽)

  “缘缘堂”是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丰子恺先生一度栖身的生活乐土,也是他放飞文学和艺术才思的精神家园。1926年,丰子恺寓居上海江湾,适逢早年就读师范时候的老师李叔同(弘一法师)途经沪上,于是请恩师写下氤氲佛家气息的“缘缘堂”三字,装裱后悬挂在寓所内,凸显了师生两人共同的佛性文心。

  丰子恺于1898年出生在浙江桐乡石门镇木场桥西堍梅纱弄。1932年,他用积攒的稿费,在自家祖居惇德堂后面母亲留下的一处平地上,亲自设计绘画,建造了一栋坐北朝南、三开间两层楼建筑。第二年春竣工,耗资6000元,遂用“缘缘堂”命名。

  缘缘堂被丰子恺视若理想的创作之所,“是灵肉完全调和的一件艺术品”。这里粉墙黛瓦、幽静雅致,陈设简洁朴素,大方实用,呈现出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两层楼前的水泥地面大院子,南壁是一个半圆形花坛,种有樱桃、蔷薇、凤仙等花木,屋檐和墙上的爬山虎枝蔓垂挂;西南角有一个扇形花坛,栽着一棵柳树,后改植芭蕉。这里春有满枝桃红,满堂燕语;夏有绿的芭蕉,红的樱桃;秋有熟透的葡萄,合奏的秋虫;冬有炭炉里的汤菜,火炉里的年糕,安逸温馨,岁月静好。楼后隔开一个院落是三间平房,再后面是一个小天井,有门通向后街。

  缘缘堂堪称一座艺术宝库。底楼厅堂正中悬挂着马一浮题写的“缘缘堂”三字匾额,是用一块珍藏数十年的银杏板雕刻而成。堂额下面,中间挂着吴昌硕绘制的《梅花》中堂,老辣遒劲;其两边,内侧是弘一法师书录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联“欲为诸法本,心如工画师”,外侧是主人自己书写的杜甫筑成草堂时表达欣喜之情的诗句“暂止飞乌才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东西两壁,则挂着弘一法师书就的《大智度论·十喻赞》一堂大屏。厅的东前间是起居室,壁上挂着沈曾植的书法和几幅古画;西前间是主人的书房,内置风琴,四壁皆图书,并挂有弘一法师手书《法华经·普门品》集句长联“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以及丰子恺书写王安石的诗句“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1933年至1937年,丰子恺除间或往返沪杭等地,有将近5年的时间蛰居在缘缘堂专事著译,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生涯的黄金时代,完成了近20部作品。他对缘缘堂情有独钟,数度撰文述及,更将自己的文章连续以“缘缘堂”的名义结集出版,《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新笔》《缘缘堂续笔》……1937年末,缘缘堂被日军炸毁,成为一片废墟,万余册古今藏书和大量字画化为灰烬。

  1984年12月,其生前挚友、新加坡佛教总会副主席广洽法师慷慨捐资,在原址按原貌重建缘缘堂,前后布局、内外结构、室内陈设,悉依当年样式。东面围墙门上5个红底黑字“丰子恺故居”,由陈从周题写。墙门内侧上方“欣及旧栖”4个阳文大字,根据丰子恺当年的题书仿制,意指既建新屋亦不忘旧舍,显示了主人感恩和传承的情怀、担当。前院西壁上的“缘缘堂”额、正屋后门口“丰子恺故居”,由李可染题写。正厅门楣上“丰子恺故居”匾,由叶圣陶书写。厅中的“缘缘堂”额,根据马一浮原迹复制;中堂《红梅》画轴,是唐云仿吴昌硕画意创作而成;两旁悬挂的两副对联,已改为仿制板联。正厅西室布置了丰子恺半身铜像,东室除陈列丰子恺的书画外,墙上正中位置悬挂着一幅丰子恺全身水墨画,以及当代多位书画家题赠的作品。楼上三间分别以板壁隔成前后两室,如今皆陈列着其在各个时期的著作、译作、手稿、照片、信札、印章,包括其他遗物约500余件。

  缘缘堂风雨百年,建构之初,书写了丰子恺热切饱满的文人理想和家园情怀,然而它命运多舛,生逢乱世,毁于兵燹。半个世纪后,缘缘堂历经复建,朱栏粉墙,青砖黑瓦;书画满堂、人文勃兴,再现了当年的历史风貌和内在神韵,更彰显了丰子恺彼时对诗意人生的憧憬和追寻……


美术报 砚边 00019 缘缘堂荟萃名家笔墨 2022-08-13 24647799 2 2022年08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