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皆风雅 处处忆临安
南宋视野下的杭州古城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偲琪
1129年,宋高宗南渡,于杭州停留,以杭州州治作为行宫,称为“行在所”,并升杭州为临安府。1138年,宋高宗正式下诏定都临安,此后148年,临安城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高度发展,成为整个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宋时期的杭州,经历了古代历史中近世转折的“城市变革”,孕育着中国意义上传统文明的“文艺复兴”。
杭州作为“南宋故都”,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近日,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作为全杭州市文物与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传承者、讲述者,牵头主办“行在山水间——南宋视野下的杭州临安城”,杭州博物馆、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策展。
人与城:800年时空“叠压”起的杭州叙事
展览以城市考古发现为基础,围绕“京城”“山水城市”展开叙述南宋临安城“城市设计”的特点,勾连出城中的城居生活、经济生活、精神生活,讲述古今两个时间维度下“人与城”的关系。展览叙事框架在中国古代城市研究视野下,以今天大杭州的地理范围对标南宋时期叙述的空间范畴。空间设计上,为表达今天的杭州城与900年前的南宋临安城地层融合的“双城”概念,展厅走线采取“双入口”,“正叙”与“倒叙”、“正读”与“倒读”皆可,对应“站在今天的杭州城,回望900年前的南宋临安城”与“站在900年前的南宋临安城,眺望今天的杭州城”,抽象地表现时空的双重叠压。
展厅二楼从城墙开始,展示皇城到礼制建筑与中央官署、御街到官署住宅及公共设施的考古发现,辅以历史文献与现代诠释,展现临安城的城市布局与功能,以山、湖、河、海为脉络,展示临安城作为典型南方山水城市的特点,“再现”南宋视野下与杭州城相关的历史。三楼以士大夫、商品经济与世俗生活、美学、海外贸易等南宋艺术文化的高光点,铺陈今天对于临安城中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的想象。
为强化“双城”概念的表达,实现“古今叠压”意象的表现,展览通过“数字沙盘媒体装置·南宋临安城展项”、“多媒体查询动画长卷·西湖清趣图”与当代艺术家邵文欢摄影作品《湖山胜览·山水钱塘》,尝试在小空间范围内让两者遥相呼应,形成内容的对仗与视觉的对比,在细节上、深度上制造沉浸感。
“行在”何处寻:南宋临安城的信息可视化
在本次展览中,诸多考古发掘信息和古籍文献中的文字资料,均以可视化的“轴形式”予以呈现,极大程度凸显展览信息的简洁性与直观性,帮助观众在短时间内对详实的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的海量信息进行整体把握与理解,并进一步激发更多的探索。
由于考古遗址具有不可移动、不可再生的特点,通过三维模型的方式,使“城墙与城门”“中山中路御街遗址”“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吴越捍海塘”重塑于展厅这一特殊环境,呈现予观众,以补考古发掘资料当中文字与图片无法传递的现场感。“信息可视化”与展厅设计相结合,如在三楼展厅内,墙面运用了大量理学重要观点引言、戏文诗词及南宋临安城中酒楼、瓦子及茶肆的名称,对应展示区域内展品的内容,将展品内涵可视化、文本“景观化”,以一种现代设计手法提供展品之外更多的信息,强调营造“再想象临安城”的意象。
物证的意义:南宋其实并不遥远
本次展览以杭州40余年南宋临安城考古发现为基础,组织全国范围内21家文博单位珍藏的青铜器、书画、金银器、陶瓷器共311套1080件(一级文物13件,二级文物14件)。其中,苏州博物馆藏《钱塘观潮图》扇页,采用“之”字形构图,实左虚右,以怒潮一线斜出而沟通前后,避免了院体通常置景前后孤立之弊。近岸山峦林木蓊郁,现楼阁一角,又有六和塔矗立其中,描绘简略但不随意。中景江面潮水翻腾,接天巨浪翻涌而来,有排山倒海之势。远岸群山连绵,时隐时现,连勾带染而成,更添画面辽阔之感。
画面尺幅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展现钱塘潮的汹涌壮观。钱塘潮为天下奇观。南宋《梦粱录》云:“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展出的部分金银器、玉器、陶瓷器等,或出自遗址、或出自南宋墓葬,颇具烟火气。
作为“桃源莫莫·城市考古系列展”的首展,杭州博物馆联合杭州市文化和旅游推广中心进行夜间开放,推出“宋韵杭博奇妙夜”特别活动,围绕宋人的生活方式,设置宋代四雅、文人趣物、古代游戏、科举体验、宋人飨宴、文人空间等6大板块内容,设置近20个展陈与体验项目,充分展示南宋生活的美学气息,形成寓教于乐的宋文化空间。展览期间,部分重点文物展品将换展上新,并将推出宋刻本《咸淳临安志》雕版印刷、香丸制作、琉璃珠串饰等宋韵文化系列体验项目与学术沙龙,组织分享对谈、研学采风等活动。
特展的意义不只在于“重构”和“再现”,更在于人与城关系的多元探讨。展览策展人之一,杭州博物馆副馆长许潇笑提出:“昨天的城与今天的城、今天的城与未来的城。‘行在山水间’,连接过去、今天与未来。”(图文来源杭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