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论说

《瓣香》后记

  “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角度则会呈现不同的风景。本书是以“中国历代美术家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当代研究方法出发,首次从师承师法数据的角度来排列历代中国画家。中国画古代师承师法关系深刻影响着中国绘画史的发展走向,就某种意义而言,其本身几乎就是一部中国绘画史,这是我们首先选取该研究角度的重要原因。也许有人会质疑这种量化方法存在某些局限性,但师承师法的历史跨越性令其在相当程度上综合与包涵着社会文化生态,朝代更迭等多重因素对画派、画家及个体风格的影响,通过文献数据的量化,令我们得以一窥在师承师法关系上的历代中国画家全貌。

  中国画师承的重要性非现代教育或当下教学模式所能完全理解。传统的传承方式既无院校亦无大量的印刷品,更无所谓的公开展览,不管“师古人”还是“师造化”,师徒关系是无法逾越的环节。

  师古人要求“求用笔明各家法度”、“论章法知各家胸臆”,用古人之规矩而抒写自己之性灵,谓之“心领神会”。到明清之际,士人之间多了些藏品交流的便利,得见名家前贤的原作也是极难得的机会,不在士人圈子中混出些名堂则无法得到这种机缘,“师古人”岂是轻而易举的事?

  因此,无论在民间还是在士人之间,师徒授受几乎是唯一的教学传承方式。求师不易,故拜师极为郑重,一旦师徒关系既成,或传以技法粉本、或授道解惑,技艺之外兼以人品、学问、修养知见卓著者则可称名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名师出高徒”等对这类师承关系的重要性强调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恐怕是并不过分的。

  所谓“名师”并非一定是手授,如陈洪绶之师刘宗周则为明末“心学”蕺山学派的著名学者。有了哲学思想的引领、学问大家的耳提面命,才导致了陈洪绶在绘画上的文化与精神高度,而远非凡庸画手所能比拟。“师”之重要可见一斑。

  本书中所列的师承师法数据历经采集、整理、分析等过程,历时超过5年,但面对数千年的中国画发展史仍然微不足道。本书中所采纳之数据的精确性、全面性受文献来源数量、采集整理过程中的错漏所限,但此项研究将会是一个长期过程。由于中国历代画家的数据库基础构建已经完成,随着今后5年、10年甚至更长久的未来对更多文献进行数字化、结构化并补充相应内容,期待能够推出更多基于量化数据的中国绘画史相关成果。


美术报 论说 00017 《瓣香》后记 2022-10-01 24867011 2 2022年10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