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总动员的
美育“共富”经
■本报记者 黄俊娴
记者:您会如何规划孩子的课外时间?有哪些小建议?
王瑜:更多时候,我会让孩子们自己来规划他们的时间。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规划”这件事本身,我觉得就是孩子最需要从小学会的本领和养成的习惯。
我会让我的孩子打破“课内、课外”的概念。从整体出发,课内的延伸就是课外,课内课外一起看。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时间的积木,他们本身同等重要,所不同的是你要如何来搭建这个时间的建筑。基于时间本身,作科学的、有效的、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的“时间规划”,才能真正实现“学得认真,玩得开心”。
记者:在您看来,课外活动、素质教育课程对孩子的学科教育有哪些正向的影响?
王瑜:我个人始终认为,“课外活动”也是“课”,“学科教育”也并非和“素质教育课程”泾渭分明。说到底,他们都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这个大家庭里,各类学科、各类活动,都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缺了谁都不行。所以,在“素质教育”这颗原子内,大家都是相互影响,展开碰撞与激荡,产生强大的磁场。
记者:现在家庭美育是个比较热门的事情,您是如何开展家庭美育的呢?有何感想?
王瑜:首先我感觉,家庭美育是并且应该是一个常态。家庭美育不能仅仅因为热门而展开。否则,练字就是为了炫班级群,画画就是为了发朋友圈,这就是赶时髦,是一时兴起的,甚至是功利的。那么,我认为这种“美育”观念本身,就是打了激素,填了硅胶的。
其次,家庭是一个群体。家庭美育要真正地展开,一定是全家总动员。大家在思想意识和美育观念上是一致的,就像一辆车,如果每个轮胎都想要有自己的方向,那么车就散了,哪里还有“沿途的美景”可看;而在行为上又是互惠互利的,我的孩子在我的培育下成长,而我又在孩子的成长中得到提升。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有所成就——我称之为“共同富育”!
最后,美育是一个整体。
第一,家里家外不可分。家庭美育并不是说只要在家就可以。家只是始发站,该走出去,还是要走出去。所以,我会带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去看看“齐白石的虾子”和“徐悲鸿的骏马”。也会经常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欣赏“莫奈的睡莲”和“梵高的葵花”。
第二,专业产品来帮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专业的美育产品和美育内容,就是成就家庭美育的“利器”所在。专门为孩子而生的画材和课程,让孩子真正能够像一个孩子那样去天马行空地游戏和创想。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我们家的每个角落都成为美育的课堂,也让我这个“专业美育启蒙工作者”变得更加强大,更加优秀,并且能够更加“轻松”地带着孩子们去画、去爱、去创想。
记者:作为美育启蒙工作者,同时也是两个女孩的爸爸,这两个角色如何互补和切换?
王瑜:在我看来,这是同一个角色,无需切换。
美育不分场合,也无关角色。一个家长,就是一个美育启蒙工作者。家庭就是最近的课堂,陪伴就是最美的创作,成长就是最棒的作品,生活就是最好的美育。
我的美育工作,就从我的孩子开始。与我孩子有关的一切美育行为,就是我最新鲜、最生动、最有挑战性、最有说服力的工作内容和研究素材。
她们是我生活的圆心,也是我工作的起点。从这里开始,我去描画一个“美育的圈”。在这个圈里,我播种、耕耘、守望、收获。
不过,孩子们因此也常常“吃醋”。因为,在她们看来,她们的“老爸”把所有的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在乎他们的在乎,去感受他们的感受,去开心他们的开心,去琢磨他们到底要什么?——而这恰恰也是我的美育初心,更是我的美育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