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专版

时代心象:青岛画院中国人物画创作现象·研讨会纪要

  ◎赵建成(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协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青岛画院中国人物画展是该院人物、山水、花鸟系列展的开场篇。青岛画院自1980年建院以来,学风纯正,见贤思齐,曾邀请全国多位艺术大家、名家来青讲学交流,促进了青岛画院学术的提升与发展。在六至十届全国美展中,青岛画院的画家历届都获得了大奖。第十届全国美展中国画画种的13枚银奖中,青岛画院获得两枚,体现出青岛画院人物画的创作水准。青岛画院的人物画创作坚持现实主义的美学理念为主,画家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关注人的生命状态与生存现实,创作出一批具有人学与美学双重价值的人物画作品。同时青岛多元文化的特质也影响了青岛人物画的创作,使它超越了地域的局限,呈现出多元发展面貌。在全球化时代语境下,中国画形式语言的现代化转换是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视觉化表现,其传统依存于浩瀚博大的中国文化。孤立的研究传统,必然会止于笔墨技法的层面而难以触及中国画的本质。多年来我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中,深切感受到建构“全因素”中国画语言是一个迫切性的命题。如何使中国画以丰富的表现力承载时代的情感和温度,成为中国文化视觉领域新的审美载体,是我们工作的意义。

  ◎张望(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时代心象——中国画人物创作回顾展”以及研讨会的举办,表明青岛画院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又有了新举措,这在山东全省美术界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青岛是个开放包容的城市,多年来给人的印象是油画、水彩、雕塑、版画优势比较突出,但纵观全局,青岛的中国画也不弱,在某些方面相比其他画种还表现出其突出的特点。多年来,在老中青三代中国画家的努力下,青岛的中国画特别是在人物画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艺术特色。特色就是画家们的表现视野更加开阔,没有把自己局限在青岛地域性的文化氛围中,而是将自己的艺术追求与中国画的整体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所以,可以说青岛的中国画人物画发展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画发展的缩影。

  纵观青岛中国画人物画的发展,中西结合、现实主义始终是他们坚守的信念和精神,体现出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以写实风格为主体的绘画语言。作品大都造型严谨,写实功底深厚,并能够将写实能力与传统的笔墨相结合,是中国画徐蒋体系的延续和发扬;二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主题,围绕着“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性,积极深入社会表现生活。特别是以赵建成、王伟等为代表的一批人物画家,创作出了大量的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作品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在社会和学术界都产生了积极的反响,也成为山东美术创作的一个标杆。如今一批青年画家也逐渐成长起来,如孙春龙、孙娟娟等已经成为青岛美术的新生力量,他们在继承老一代艺术家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视野更加开阔,艺术表现更加多样。有理由相信,在画家们共同努力下,青岛的美术会创造出新的成就。

  ◎王绍波(青岛市文联主席,青岛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人物画创作是青岛画院创作的主要方向,人物画家的人数规模在全国画院中是比较突出的。几十年来,青岛画院人物画家创作队伍薪火相传,不断壮大。赵建成、谭乃麟是从青岛画院走向全国的代表性画家。赵建成的历史性题材、英雄人物题材作品风格独特、大气浑厚,广受赞誉而在全国人物画坛上具有引领性,对青岛、山东乃至全国人物画创作具有极大影响和带动作用,在国内当代人物画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以王伟等为代表的青岛画院中青年画家关注时代、关注人民,植根现实生活、潜心探索,形成了扎实厚重、丰富凝练的艺术风格,作品既有蔚为大观的鸿篇巨制,主题鲜明、抒发时代的佳作在全国美展屡获大奖,也有意趣动人的小品。青年画家普遍以开阔的视野、真切的情感和扎实的功力投入到人物画创作,成果不少。对年轻一代来说,把握“以技入境”这个关键的同时,要力避纯技术的炫耀和图像化、制作化倾向,更应倡导、强化深入生活悟心研修,将“生活”作为艺术创新的契机,根据艺术对象的不同调整艺术的语言表达,始终保持笔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不同人物具有鲜活的性格,为大地留影、为人民抒怀。青岛文联将鼓励和支持青岛画院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人物画创作、研究活动,推动画院多出人才、多出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精品力作。

  ◎杭春晓(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青岛画院的水墨人物画以写实造型为基础,并不断探讨水墨语言如何与造型相结合,从更大的历史逻辑来看,恰是八十年代以来水墨人物画一直在讨论的问题。从周思聪先生的《矿工图》开始,就在面对这一问题。《矿工图》是一种主题性人物画创作,但它却运用了一些构成的方法来营造画面,这在当时开启了水墨人物画全新发展方向——怎样在写实造型、主题创作等既有命题之下,开拓水墨语言的表达能力。

  我个人觉得青岛画院一直以来的问题意识,也在这样一个方向之下,或许是因为它的创建恰巧就在那一时期。从赵建成到后来的几代画家都沿着这个问题深入并精耕细作。无论是水墨书写性的语言,还是工笔刻画性的语言,怎样在造形的基本框架中实现语言表达的多元化,是我对此次展览突出印象。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同于青岛本地的水彩、水粉——表现青岛本土海景洋楼的特点,青岛的人物画创作是在一个更大的框架中寻找问题,而不是寻找一种青岛地域化的特征性。总体上看,青岛画院的水墨人物画,与新时期以来中国人物画创作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并以几代人的坚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答案。比如,青岛画院水墨人物画虽然对新生语言保持开放,但却没有接受图像化、哲学化等更为潮流性的创作思路,而是不断回溯《矿工图》所确立的基本问题,在写实与语言这两个因素中寻找平衡,以此确保了自己与时代性主题创作的一致性。

  ◎张鹏(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青岛画院几代画家的人物画创作具有喜人的创作成果,今天的展览和研讨提供了一些更为鲜活的观察个案。中国人物画,尤其是主题性创作、重大题材创作,需要解决一个历史真实和艺术想象力关系的问题,需要在尊重中国传统画史的脉络中予以创新,不能够忘却或者抛却我们的文脉、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面对今天这个丰富的时代,要求人物画家通过深度的刻画和表达,走出一条有自己立场、个性、气度和面貌的创作路径,保持反思和关怀当下的一种能力,这应该是我们当代、面对未来的人物画创作非常急需的经验。

  ◎陈明(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新时期以来,中国人物画创作面貌更具个性化和多元化。特别21世纪之后,艺术市场的兴起极大促进了人物画创作的繁荣,而基于传统文脉上的创新,则为中国人物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我觉得,在这样的背景下看青岛画院的人物画创作,会发现青岛画院人物画创作体现了中国现当代人物画发展的时代特征。画家们在水墨观念日趋复杂多样的背景下,心态却是平静和深沉的,他们的创作题材依然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在手法上坚持现实主义和写实技巧,反映当代人的生活,表现中国社会的发展,对历史也有观照。

  从这次展览当中可以感受到青岛画院人物画创作的鲜明特征。一是创作题材丰富,从现代都市人物到重大历史题材,从军旅题材到农村生活,都有丰富的表现,体现了关注视野的广泛性;第二体现为绘画语言的个性和丰富性统一。青岛画院的人物画家在绘画语言上都有各自的探索路径,有共同点也不乏个性。因为在语言上的丰富和题材的广泛,所以才能让人感受到展出的人物画具有鲜明风格和时代气息。关注现实、关心当代人的生活,这是近一百年来中国人物画创作发展的主要特点,所以当代青岛画院人物画的创作也可以看作近一百年来中国人物画创作的缩影。

  ◎阴澍雨(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美术师、《美术观察》栏目主持):此次展览包含了有宏大叙事的关注文化历史题材、重大事件的作品,也有关注普通人社会生活层面生活图景的作品,成果令人瞩目。谈到中国画,离不开对传统的传承,对中国人物画来说,是两方面的传统。首先是20世纪尤其是1949年以来的写实人物画的传统,保留了传统笔墨语言的基本形式,又融合了来自于西方的写实绘画元素,在今天仍在不断推进,经历了不同时期的转型,但总体写实人物画是这一脉络。这次青岛画院展览的作品,我觉得主要还是在这个脉络上。另外中国人物画还有一个比较长远的历史产生的大传统,这也很重要。中国画这个传统可借鉴的资源更丰厚、历史更长,形态、形式更灵活、更多元,它之中的写实元素、写实精神等等这些元素和部分都是存在的,如何实现更好地继承并转化到创作当中,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刘三齐(广东画院理论部主任):这次展览回顾并呈现青岛画院建院43年来在中国人物画创作方面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绩,基本反映了建院以来人物画家队伍建设情况,及各自不同的创作面貌、风格,是一次很好的重新梳理、审视和总结机会,可为今后的创作提供更好的学术判断和支撑,可喜可贺。

  人物历来是中国画中重要的表现题材,而关于“时代”的话题,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思想和精神,不同时代画家也有不同的使命和追求,这影响并造就了不同时代画家不同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模式、风格等。“时代”既是一个永恒和当下的话题,是一个想法、思路和实践、技术话题,也是一个宏观和具体话题,既是“形而上”也是“形而下”的。作品是画家思想和情感的外化和迹化,也是“心象”一种具象反映和呈现。画家借助人物形象,通过作品的表现形式、风格追求、技巧手法的综合掌握运用体现画家的审美取向、艺术判断和精神追求,人物题材创作的时代性包含精神情感的时代性,也包含具体内容、物化、形象符号等的时代性,以及笔墨等绘画语言的时代性、艺术性和个性等问题。作为新时代人物画家,如何立足新时代,关注新时代,更好师传统、师造化、师心源,探索和构建匹配于时代、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个人笔墨风格和艺术形式,推动人物画创作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努力。

  ◎孙飞(天津画院理论部主任):青岛画院建院四十多年来,人物画的创作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出现了像赵建成这样在全国卓有影响甚至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家,也出现了诸如王伟、谭乃麟等在全国非常有影响的名家,成就非常突出。概括而言,我们可以看到青岛画院的人物画创作形成了“内容上以现实主义为基,形式上以写实主义为本”的集群风格,成为当代国画人物创作的一种现象,值得研究。

  从建院之初,青岛画院的人物画创作就坚守着探索写实主义人物画创作中笔墨语言的多重可能这样一个学术课题。历史地看,现实主义有一个从“西”向“东”的艺术史迁徙路径,在发展的各个阶段常伴随着巨大的社会运动、思潮变革。现实主义对中国画的影响,表现为“徐蒋人物体系”及“国画改造”为现象的写实主义现代转型,其过程中历史地形成了一个“现实主义闭环”,使在硬性现实主义语境下成长的几代艺术家落下思维与逻辑的烙印。从观念到语言的写实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文化观念下“笔墨”的精神属性。由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养成了不同的“视方式”,从而造成了不同的“视结果”。所以从“眼中之形”到“心中之象”的观念回归,成为新时期文化自信下的“当代现实主义”的学理诉求。赵建成近些年的“水墨人物”创作,可能也在思考这种作为语言的“笔墨”的精神性文化内涵,这使得“笔墨”作为语言更凸显了它的意象性的表达。包括王伟、谭乃麟的创作中,我们似乎都能够在“写实”之外见到这种倾向。画院其他画家的创作中,都能见到中国画“自律性”语言与“写实”之间的融合。这是青岛画院人物画创作自建院以来所坚守的学术课题在新时期的深化与发展。

  当我们谈到写实,便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形似”和“不似”的中国画旧有的造型理论。如何转化眼中之形到心中之象,再到手中之画,成为中国画创作中需要重新思考的一个命题。由于不同观念下的语言隔阂,在造型观念上我们恰恰应不囿于眼中的写实,从而实现心象的写实。如何以“走出写实”的观念而介入写实,在中国当代人物画创作中应该有更多探讨的内容与意义,这大概是本次展览主题谓为“心象”的意义所在。

  ◎王磐德(山东画院副院长):青岛画院以时代心像为主题,将青岛画院从建院到今天的人物画创作进行了系统梳理,参展的十位画家年龄上涵盖了老中青三代,显示了青岛画院四十多年人物画发展历程,在画院历史和青岛美术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艺术追求和个人风格上,我认为十位画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赵建成、王伟、谭乃麟造型严谨,结合中国画的笔墨,人物既浑厚苍劲,又讲究笔墨灵动,擅长少数民族题材创作,都能进行大场面的主题性创作;季颁、王志东、王山、赵峰是系统的科班训练出身,都从事写实人物画的创作,他们的题材主要是反映现实、反映时代。由于他们主要生活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年代,作品中又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孙春龙、孙娟娟、侯媛媛追求一种鲜明的个人特色,孙春龙更多的是进行当代水墨的语言探索,两位女画家作品更具有柔美的抒情浪漫气息。

  总体上,青岛画院人物画的创作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坚持社会责任和义务,关注生活、表现时代,我们在作品中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青岛画院坚持学术立院、采风写生,一直推出新的创作,举办学术交流和展览,对地方的美术创作起到了导向和引领的作用,推动了青岛美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第二,画家的个人艺术语言很好地融合在了创作主题的表达之中,个人艺术语言很好地服从于主题,内容与形式做到了协调统一。

  ◎王清杰(国艺美术馆馆长):整个展览特别壮观,从赵建成的《开国大典》气势恢宏的表现开始,到新生代画家作品的表现力,在技法的表现与作品的表现上也都特别新颖,整个展览对我触动比较大。我感觉在全国的人物画、中国画界都是比较靠前的。作品表现特别有朝气、有活力的时代感,生活气息浓厚。中国人物画能直面表达记录现实的社会现象。在当下,全国画家都在画云南、西藏,我是青岛人,我觉着青岛画家首先要表现青岛的风土人情。青岛秀丽而豪放,崂山耸翠、大海波澜壮阔,青岛画院作为青岛的专业画院,应当把更美好的青岛当地的风景、风土人情表现出来,形成本土艺术特色,使青岛绘画有所突破,创作出更多表现青岛地域文化、青岛风采的作品,艺术家就真正做到了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表现生活、表达自我。

  ◎宋文京(青岛画院理论部主任):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青岛画院几代艺术家忠诚爱艺术,真挚写生活,通过努力创造和锐意求新,不断积淀传承,呈现的从40年代到80年代出生的梯队已然卓越不凡,他们和而不同、违而不犯,似乎总是循着一个绵延不绝的内在主线,这一主线即是其中的群体风格主调:从宏大叙事和个人生命体验中确立风格面目。个人风格的确立要求既不同于前人又不同于今人,甚至不能一味重复自己。青岛画院的画家有远志、大志,有追求卓越和超越的艺术野心和体现个性的顽强坚持,同时又有极大智慧甄别淘汰非决定性元素,从而形成多样化繁荣和变化之基。在难度上努力突围舒造区,从而在技艺上与古人时人比拳量力。赵建成在宏观整体上的把握和创造性笔墨,王伟的笔墨准确度和松弛感,孙娟娟的光影效应营造和材质美感,季颁和赵锋笔触细节和群像关系等,都成为他的技艺标识和核心竞争力,而且他们都不囿于所成。文因时而作,艺因时而变,时代审美的投射无疑也勾勒出青岛画院人物画群体面貌。他们不惟在内容主题上突出时代性,在形式层面上也体现了对时代的热情拥抱和精准反映。王羲之说:“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青岛画院的人物画艺术致广大尽精微,能造新且各自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刘春雨(艺术学博士,青岛画院理论部副主任):青岛画院国画人物画创作是1949年以来中国人物画体系和发展脉络中的一部分,也是改革开放以来齐鲁人物画体系的重要部分。青岛画院人物画家的创作与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不断涌现新的艺术思潮与倡导主题性创作的背景休戚相关。青岛画院人物画家们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在今天这个展览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青岛画院的人物画创作是群体性的,老中青三代,就整体风格气息而言,在青岛无论年长年少,无论其采用或写意或工笔或半工半写,在他们笔墨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充满追求正大气象的正能量,他们坚持中正平和的传统审美格调,避开了简陋寒伧、怪诞不经的画风。这种追求正大气象的画风在后现代主义思潮泛滥的当代中国画坛显得尤为可贵。

  青岛画院的人物画创作根植与传统,紧随时代,牢牢把握时代脉搏的律动,每位艺术家都能以描绘新时代为己任。青岛画院人才济济,青年画家逐渐成长为画院人物画家的生力军,出现了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的可喜态势。青岛画院人物画创作仍然面临着突破和超越的挑战。我认为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一下反思。其一,在主体性和主题性之间,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整个当代中国画创作面临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青岛画院同仁们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其二,如何处理调和普遍价值、永恒价值与时代风尚之间的关系问题。其三,如何处理传统笔墨与当代绘画技法的融合问题。青岛画院的人物画家们应该有历史的责任感,时代的责任感,要有所担当。

  ◎亓文平(青岛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青岛画院老中青几代人物画家作为一个群体,在当代人物画创作中形成了一个品牌影响,他们的创作已经初步具有某种地域创作特征,我觉得大致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写实作为创作的主要表现手段,呈现出一种稳重而又灵动的画风,在写生和写神之间构建其一座有效的桥梁。其次,青岛画院的人物画创作又集中体现了强烈的形式探索意识。从早期画家对西方构成意识、水墨肌理效果等方面的有意识吸收,到近期更多注重外在形式探索和人物性格和内心的塑造之间的联系。第三就是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意识。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可以是看作青岛画院对新时期习近平对文艺创作要求的一种回应。观青岛画院的人物画创作既有反映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洋洋巨制,也有反映新时代的变化和新生活新气象的作品,也有关注少数民族生存状态的佳作,这些无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青岛画院的人物画创作对深入生活的强化,和对真善美社会主义文艺价值观的坚守。

  ◎马丽(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青岛人物画创作有着“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得天独厚的优势,近代海派文化的浸染,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大批艺术家汇聚于此,让西方人物画造型的理念和技法影响了青岛艺术家。开埠以来青岛的人物画创作便从开蒙融入,逐步发展成相对独立的画种,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青岛的人物画创作名家涌现,画院老院长赵建成自创院之初便奠定了青岛人物画创作的高起点,并引领青岛画院的人物画创作走向了全国。谈及青岛画院人物画前期的创作风貌,核心的创作理念便是对“徐蒋体系”的继承和坚守。近一百年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是从否定传统、学习西方起步的,而不同学术理路的分歧,主要在于“融合”抑或“替代”。“徐蒋体系”应当说是中国的主动选择,中国人物画的写实手法被普遍接纳,这一现象乃在于中国艺术自身发展的特殊历程和当时历史的功能性选择。“徐蒋体系”曾被部分艺术家摒弃,但随着现实主义风潮的再次回归,新“徐蒋体系”还是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林承琳(青岛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青岛画院建院四十余年,涌现出了老中青三代的中国人物画创作群体,形成了鲜明的集体特色。一是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以赵建成为代表的创作者们,以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人物为创作对象,开创了写实与水墨写意风格结合的画风,奠定了青岛人物画创作关注历史叙事的基调。二是鲜明的时代担当性。一系列紧扣时代脉搏,描绘农民工、渔民、医务人员、时尚男女等各色人群的画作,管中窥豹般地展示了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体现了画家敏感的时代担当性。三是较强的性别意识。如果说画院的男性画家的作品显示了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女画家的作品则呈现出明媚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如孙娟娟的作品色调清雅,以细腻独特的旁观视角、人物叠影的手法,将类似动画的时间艺术的效果引入到空间艺术中。侯媛媛则将略带装饰性的人物造型置于重复、特异等平面构成中,亲切的气息扑面而来。四是扎实的造型能力。不管是写意还是工笔画风,造型能力扎实,风格以写实为主。

  ◎王文丰(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青岛画院人物画创作团队有三个特点:首先是画家群体艺术水平高。青岛画院人物画创作团队以赵建成作为领军人物,起到了标杆与引领作用,而后起之秀也是不负众望,屡获佳绩,在全国各大画院中十分突出;其次,是持续性强。团队涵盖了四零到八零后每一个年龄级阶段的优秀画家,这样能充分保证人物画创作团队结构的合理性与后劲的可持续性,进而决定了优秀艺术成果的持续性;第三,是画家群体创作基调明确。不论工笔,写意或者新水墨,描绘对象不论是工农兵还是历史文化名人,画家群体的创作基本都是建立在现实主义基础之上的,创作手法上也基本保持了写实主义的风格。以上三点,足以可以把青岛画院人物画的创作的发展历程作为一个艺术现象来研究。

  ◎张风塘(青岛画院院长、青岛美协主席):青岛画院走过四十多年的历程发展到今天,无论在艺术创作还是理论建设、学术研究上,都取得了累累硕果。青岛画院四十多年的创人物画作现象需要去细读,认真总结经验、继续探索并向前发展。总结来看,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认知和评价“青岛中国画人物创作现象”。

  第一,青岛画院“时代心象”人物画创作主体应该怎样去定位?青岛人物画创作这个群体是有使命感的艺术创作群体。所有的人物画家在创作中基本上都是涉及社会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都出了一批优秀作品。他们作品中体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关心时代,关心人民。第二,青岛画院的人物画创作充分体现了到生活中去又从生活中来,生活永远是艺术的源泉的精神。画家们都能深入生活、扎根生活,画出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生活”在画里面都能表现出来。第三点是青岛画院人物艺术语言具有鲜活的时代性,体现了现代笔墨语境下的多元性与嬗变。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赵建成老师的新水墨语言开始,一直到今天工笔画语言的创新,体现了多元性发展,季颁、赵峰、王志东传统工笔的表现非常突出;孙娟娟、侯媛媛的新工笔是现代笔墨的多元化发展的结果,使人物画的笔墨语言更加丰富,创作的途径和路径更加宽泛。第四,人物画创作传统笔墨语言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创新发展,呈现出多条线发展的局面,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孙娟娟和侯媛媛在全国美展上突围,获得了提名奖,因为她们的艺术语言在创新,笔墨语言有自己独特的面貌。第五,人物画形象的造型如何升华到灵魂的表现,内心表现升华于形象和造型,需要进一步去探讨。时代经济大潮下,人们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变化,生活丰富化的同时,也缺少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老艺术家那种纯净。应该向蒋兆和、周思聪、李伯安等学习,蒋兆和的《流民图》,周思聪的《人民与总理》,都生动感人。周思聪的《矿工图》看了让人喘不过气来,是因为她怀着情感去画出的矿工系列,创作出直击人心灵的传世之作;李伯安十几年坚持去藏区,和藏族人民生活在一起,画出了震撼时代的百米长卷《走出巴颜喀拉》,淋漓尽致,令人震撼。这种艺术是用生命和心血换来的。因此,画院的同仁应该沉下心来,进一步深入生活、深入到人民中去。

  此次我们通过研究人物画创作的时代心象对人物画课题进行探讨、总结经验,各位理论家提出的深刻观点对指导我们之后的创作,将极有意义。


美术报 专版 00022 时代心象:青岛画院中国人物画创作现象·研讨会纪要 2022-10-22 美术报2022-10-2200010;美术报2022-10-2200011 2 2022年10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