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拾遗

文章导航

手艺润泽乡间 激活振兴力量

让传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非遗,是中华文明经过历史长河洗涤、积淀与传承下来的珍贵财富,自古以来就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着历史、反映着生活,也承载着乡民的经验、智慧和共同情感。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非遗在乡村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依托非遗资源,创新非遗产业,传承民族文化,成为各地农村增收的新途径,也为非遗项目传承开辟了新空间。非遗和乡村振兴之间不是单向助力,而是相互赋能、相互助力的良性互动,彼此有着天然的血脉关系。据统计,我国73%的非遗项目保存在传统乡村,从古至今,绝大部分非遗源自于乡村的生产和生活,其根和生命力都在乡村。以传统美术与技艺类非遗为例,在工业文明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手工艺塑造了最基础的乡村生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就地取材,量材为用,施以工艺,制作器物,满足日常所需;寄托情感、表达心意,创造生活之美。乡村手工艺犹如一条纽带,连接日用与审美,联系自然与生活,维系人情与事理。来自乡村的非遗是有生命的,是人间烟火、成长记忆、年节喜庆等生活岁月的一部分,它的传承与发展,是生生不息的民间美学精神的体现,是守望乡土,润泽生活的一种延续。

  本组文章选择了浙江浦江麦秆剪贴、上海金山农民画以及中原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河南浚县的泥塑(泥咕咕)三项来自乡间田头的国家级、省市级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乡村非遗名片”“非遗艺术课堂”两个板块引导学生了解非遗的基本知识技艺,初步学会赏析作品的方法;“非遗DIY”板块尝试将传统乡土非遗与现代文创设计相融合,学生能够在“手作体验”中感悟传统手工艺融入乡村文旅产业体系中所激发出的新活力;“非遗+乡村振兴”板块,则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在当下这个“指尖经济”的时代,被称作是“指尖上的艺术”的传统非遗手艺是如何与电子商务、文化IP、旅游产业等生态链结合,成为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拓展非遗传播与传承的新空间,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乡村振兴中,非遗一方面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民族精神的载体,使乡村有了灵魂。另一方面,一些经济价值突出的非遗项目又在乡村产业发展中找到了自己新的生长点,形成了特色产业,推动了乡村经济的繁荣,为村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此外,非遗元素融入到乡村旅游当中,不仅大大增强了乡村旅游的文化魅力,也使得传统非遗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以更新的面貌、更多样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使今天的乡村更有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更加多彩和美好。

  扎根于乡野的非遗技艺,其实从未消逝于现代社会的洪流中,无论时光怎样流转,非遗的魅力一直都在,它需要我们用时代的眼光,去发现更多的打开方式。基于此,我们既欢迎更多热爱文化、擅长设计、懂得市场的青年人加入进来,在“非遗+”的模式中赋予古老技艺新的生命,让许多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以崭新的面目重回人们视野,进而被重新欣赏和接受。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乡村工匠、工艺名师等走进学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述乡村手艺故事,把传统非遗知识技能与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中小学美育与劳动教育中,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的“艺术点亮乡村”的艺术实践行动,让学生在非遗文化熏陶与技艺体验中萌发兴趣,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绽放出迷人的时代光彩。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美术报 拾遗 00016 手艺润泽乡间 激活振兴力量 2023-02-01 美术报2023-02-0100010 2 2023年02月0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