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首个建筑物——仰贤亭
■王佩智
仰贤亭,在西泠印社山前怀,左挽福连精舍,右携山川雨露图书室,是西泠印社的第一个建筑物,早年间西泠印社专事祭祀已故印人的地方。仰贤亭面积不大,飞檐斗拱,小巧玲珑,南面进出,外衬一对开护栏,高约一米,两旁各有一半圆形洞门可进出。敞开的门,可使亭内一年四季沐浴着西湖的阳光雨露。仰贤,望文生义,仰前贤之功德,慕道德之文章。西泠印社尊崇的对象,乃浙派篆刻之鼻祖、西泠八家之首丁敬,进而泛指已故印人,且没有特定的地域、门派之分,以此祭祀此前的印坛名流先贤。
敬奉丁敬,设像以祀,仰贤亭内的《丁敬身先生像》,是西泠印社创建人之一丁辅之的父亲丁立诚捐献的。丁敬的画像几乎无可寻觅,一是因其个性执拗,孤洁忤俗,虽书嗜篆体,然不易与人,志书说他“非性命之契,不能得其一字也”,“贵人求取刻印,辄吝不肯与”,性格使然。二是因其生前极其不赞成别人为其画像,并屡告家人,死后也“不许张讣画像出殡”,他的模样后人只能见诸文字描叙,无法奢望其影形。然,仰贤亭之画像,尤为珍贵。
在仰贤亭的左右两壁,嵌着二十八个印人的画像,它们刻于1914年,共有十六石。
首任社长吴昌硕题文:印人画像——吾宗石潜同社集二十八印人像勒之贞石,嵌奉印社仰贤亭,以垂永久。灿光芒于列宿,切仰止於高山,彼七贤六逸,不能嫥美于前矣。印灯续焰,微吾石潜曷属焉。上元甲寅嘉平月,安吉吴昌硕,时年七十有二。大意是说:西泠印社创始人吴隐同社友收集了二十八位印人的画像,刻成石碑,镶嵌在仰贤亭的两壁,希望得以永久的供奉,印学能发扬光大,继往开来,印灯世代传承。
位列高墙的这二十八位印人依次是:丁敬、高风翰、金农、郑板桥、汪启淑、桂馥、张燕昌、邓石如、蒋仁、黄钺、巴慰祖、黄易、奚冈、伊秉绶、陈豫钟、文鼎、陈鸿寿、张廷济、包世臣、屠倬、赵之琛、杨澥、吴让之、吴咨、钱松、徐三庚、赵之谦、释达受。接着,吴石潜作序《先贤二十八印人石刻前序》,进一步表达了“印学家之西泠谓即文学家之同城阳湖、理学家之鹅湖鹿洞可也,而可以雕虫小技薄之耶?”从而反衬出了西泠印社建社之初,创建者们模勒贞石,以志模范,誓把印学传承下去的决心和信心。
西泠印社的创建,与当时杭州城的丁氏家族有着很深的渊源。西泠印社重要创建者之一丁辅之,其堂叔丁立中,是杭州一家大绸庄的老板,亦为印社之立劳心献力,积极参与谋划、奔走,喜见仰贤亭事毕,遂撰一副112字的长联悬于仰贤亭,博古论今,文采非凡,并由崭露头角的青年书画家、篆刻家楼辛壶执毫行笔:“诵印人传记,如龙泓之雄浑,鹤田之渊懿,完白之清奇,自子行铁笔后,各具丰裁,固不囿两浙专家,集同好讨论一堂,洵能绍秦汉先型,斯冰遗法;考西湖志乘,若居复作水亭,嗣杲作书楼,东坡作石室,于乐天竹阁侧,别开幽胜,更卜筑数椽精舍,继往哲重联八社,尤足助林泉逸兴,唐宋风流。”
这幅长联上联的意思是说:作者诵读印人传记,知晓丁敬作品的雄浑仓古,清初著名篆刻家林杲作品的意境深远,清代皖派篆刻家邓石如作品的清奇俊逸,自元代吾丘衍以来,各具特色,本就不固守局限于两浙之风。现在可以更好地在此一起讨论印学,继承秦篆汉隶之韵,李斯、李阳冰书法之体。长联下联是说:通过考据西湖地志,得知这片宝地,曾有北宋杭州诗人林逋傍水建亭,元初诗人董嗣杲筑过书楼,宋代僧人筑石室纪念苏东坡,唐代白居易筑竹阁以纳凉歇息。如今这方幽静之地,新添几处阁榭,与仰贤亭联为一体,像明代的西湖八社诗人那样的组织一样,于疏林山泉间,读书习艺,进行学术交流与切磋,在这里继承唐宋以来浓郁的文坛风气,诗酒天地,更添雅兴。
看看,南社社员丁立中文笔厉害吧,几笔就把一部印学史及仰贤亭周边的历史环境都概括进去了。
仰贤亭前的梅花谢了又开,亭后的宝印山房已成昨日旧观,地基上残墙断垣的轮廓还依稀可见,只是那碎落一地的砖瓦上面已长出一片箭竹,有数丈之高,风洞婆娑,特别的茂盛。 (本文由西泠印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