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墨不拘 拓传广济
——小学传拓课程实践与探索
■吴刚(宁波市奉化区莼湖街道尔仪小学)
“拓展性课程”作为新课改的重点,备受社会关注。此背景下,学校教育将趋向更开放,课程资源的选择需谨慎且具开发潜力。宁波市奉化区莼湖街道尔仪小学校位于广济桥东侧,是一所城乡结合处的农村小学。当前状况如下:一、外来务农工子女占比近80%,他们对美的认知多限于涂画,且繁重的知识练习限制了其审美、创造及动手能力的发展。二、调查显示,81%的学生喜欢在闲暇时涂鸦、制作手工艺品,但工具多为彩笔、彩泥、卡纸,作品缺乏创新。三、学校曾长期处于完小地位,美术课堂模式化,部分美术老师还兼任主课,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偏离了核心素养目标。
依托乡村淳朴的文化底蕴及广济桥这一文物资源,尔仪小学决定开发校本课程,以传拓艺术为教学内容,打造特色品牌,实现美育目标。
舞刷弄墨,凌波微步——传拓课程启航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下,图像、表现、审美、创实和文化等核心要素相互关联,环环相扣。为启发学生智能,诱发其在线条、点、色彩等互动共生中的独特才华,尔仪小学在本课程中努力实现授业于无“痕”,寓专业熏陶于“拓拓玩玩试试”之中,积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促成其个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这便是此项课程的不懈追求。
梳理学区内社会资源和地域资源,我们发现域内文物保护单位广济桥,于南宋1131年列石柱为墩,桥面覆之以屋,智与美并存,是浙江省内唯一的一座元代廊屋式古桥。学校决定尝试打开广济桥的内外之美,综合设计并开展特色课程项目化实施方案,着力开发以学生为主体,以校本课程实践为途径,以儿童的视角、文化、形态、创意,培养学生想象力、表现力和审美力,确定尔仪小学传拓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徜美传拓。并辅以“传文拓语”“廊桥童话”“巧搭廊桥”等特色课程,为学生创美启智,养德修心。
结合本校实际,为更好地展示文物古迹“广济桥”的一砖一瓦,学校通过对广济古桥资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调研,结合学校的优势和办学理念,以“传拓”特色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在传承文化保护文物的同时获得审美和创新,自主开发或选用相关的系列课程,围绕“广济桥”开始进行多种形式的创作。自此,学校的传拓课程正式启程。
在整个课程的构建中,课程目标、内容与实施、课程评价具有一致性。在实施过程中,学校着力采用多元化、多样化教学,使课程实施过程兴趣盎然,同时也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承前出新,虎啸龙吟——传拓课程实践
传拓是传统保留古迹和文字记录的重要方法。学校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中发现,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具体、客观地反映历史痕迹原貌,而且与书法艺术关系密切,盘根错节源远流长,同时还与古代的雕刻艺术、绘画艺术,特别是写意国画艺术有着互融共通之处。其中,多变的原貌复述、多样的表现手法、独特的审美拓展为儿童美术活动打开了新的思路。
(一)观物取“像”
对事物的形态特质、文化内涵、艺术特色进行原物的加工和创造,即观物取像。通俗点讲,就是观察特质,复制表现,为生成新的美术创作资源打下基础。
内容主题的选择:在广济桥上,木纹、石纹、墙纹、碑文,其体现的颗粒、线条、构图、韵律都是不同的,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其间不同的显像形式,以此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复制技能的表现:“复制”是传拓的基础,就像素描是许多绘画种类的基础一样。传拓中涉及纸的干湿,拍打的力度、方向,墨的干湿深浅等,只有在学生复制物体纹路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去感受、去比较,并有所得。它有时候是传拓的目的,比如再现碑文;有时候只是创作的途径,是为了将来独立的创作积累属于自己的经验,练就熟练的手法,是为学生将来的个性创作发展服务的。
品评结合的提升:因为传拓不仅具有复制功能,同时还具有艺术表现功能。传拓艺术以水墨为主要材料,必定包含着文人气,就像书法家的墨气,墨韵精妙是值得推敲的。因此,在对同一个原物的传拓过程中,不同人的操作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同一人的前后两次操作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干拓、湿拓、墨拓呈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学生在一次次实践中细细品评,一次次的互相交流碰撞中总结提升。
(二)迁“想”妙得
在接受客体信息的过程中,通过联想的方法来激活创作者的艺术思维,借助个人思维达到物我相融、物我两忘的境界,寻求合理达情的表述手段。即迁想妙得。
模仿是人类的天性,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教育都始于模仿。叶圣陶先生在和丰子恺谈论弘一法师时说:“艺术的事情大都始于摹仿,终于独创。”因此,在传拓课程中学生技艺有了一定基础时,我们为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作品给他们欣赏,帮助学生提高艺术审美水平,抓住意象融入主观审美与意蕴表现,并为提升这种艺术表现力打下基础。
素材再创,重组生形:学生平时收集的许多素材,如建筑中古老的、破旧的道具,拓后其形、色、质又有了变化,其视觉上和真实的物体呈现出来的有所差异,会有黑白灰的组合效果。这种黑白灰的效果,在既成作品中可以作为一个借助,也可能是单独的一个介质,变成拼贴画后就比较有意思。
选片再生,组拓创形:有的作品从学生的角度上讲,可能拓的一塌糊涂,纹理的再现性全失,但产生了一种别样的美感,反而变得有点运动的扩散性,要真的去画很难画出来。局部拍个照片,里面颜色的丰富性马上就体现出来,其质感其美感光画是画不出来的。
(三)借墨抒“情”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创作,都是基于情感表现力而存在。情感力的传递与爆发,引起了读者或是观者的共鸣,这就是好作品。传拓作品也不外如是。由观物取像而取其形,由迁想妙得而畅其神,最终才能达成借墨抒情的艺术实践与艺术思维活动。
作品的应用是有思考的,所有的技法放进去融合才是最有价值的,不是单纯的为技法而技法。作为最后的创作,不局限于让学生一定要学会怎样,写实的、模糊的拓品都能变成应用素材。也许会经历过千百次的不成功,但融入学生主观意识、审美意识、创作意识之后,其最后的作品将是成功的。这不仅仅是维持学生兴趣,更是综合材料元素的重叠或运用,作品画面丰富性的外透。
风伴流云,苍龙盘岭——传拓课程走向
近一年的研究开发中,在教学设计上,区教研室带领区中小学美术核心团队,学校课题组教师和传拓授课教师共同备课、反思;在课程实施上,校内外小团队、大团队交流、磨合,确保教学实践顺利进行。在持续的课堂评价和评价追踪过程中,记录学生的兴趣点、擅长点及课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不断总结经验,优化设计、指导课程开发与实践。此外,2019年9月,学校还邀请到了宁波市全体美术教研员的专家“集中研讨”,给尔仪小学传拓课程的现状与继续实施提出了深刻的见解,提供了下一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在生本及课程方面,拓精拓实:针对严谨细致的学生,建议在学习中深入拓展,作品可小至精致,大可覆满墙面,形式包括平面与立体。多元构成:鼓励部分学生运用多元构成法,结合书法、国画、版画,通过控墨技巧和构图安排,创作多元艺术品。课程中融入中国画内容,同时凸显传拓的独特效果。辐射延伸:开发《传拓入门》《传拓手技》《传拓手迹》等教材,运用STEAM教育理念,提升学生动手与创造能力。通过编制校本教材,构建创意课堂,为学生提供开放、自主、合作、适合的创作交流空间,促进创意实践与思维发展。
当然还包括完善师资培训。授课教师受专业限制,难以独立承担长期教学任务。需开发艺术表现性教材,并搭建平台,融合教师经验,打造专业稳定的师资队伍。其次,丰富环境文化。训练学生基本技能,丰富传拓课程层级,策划班级审美文化,如班徽、班旗等,引导学生发现、体会、创造美。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展示学生传拓作品,营造美的氛围。 以及实现更好的课程推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