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艺小史

文章导航

古人的“品秋”美学

  秋意渐浓,万物似乎都在这一刻沉淀了夏日燥热的喧嚣,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静谧与沉思。桂花的香气悄然弥漫了整座城市,微风拂过,发梢间沾染了几许如碎钻般闪烁的桂花。秋日的气候,云淡风轻,带给人们无尽的舒适与清爽,这正是举办各种活动的黄金时节。

  许多学校会选择在这个季节,精心策划一系列既有趣又富有意义的大型活动,比如让人向往的秋游、充满挑战的秋季运动会等。这大概是许多小朋友在繁忙的课业之余,最为期待的时刻!那么,你是否好奇,在几千年前的古人,面对同样美好的秋季,他们会以何种方式庆祝和享受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穿越时空的旅程,从古人的生活点滴中,感受他们那份独特的“秋日美学”。

  秋猎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古代,人们也会举办类似我们今天的运动会,不过他们的项目与我们现在的大不相同。到了秋日,古人会展开一场既冒险又刺激的运动比赛,那就是“秋猎”。狩猎在远古时期是一种我们祖先为了保证果腹必不可少的生存方式,但是随着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在此基础上狩猎逐渐演变为一种调剂生活的娱乐活动,“秋猎”便随之产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贵族就十分热衷于“秋猎”这项户外运动,《礼记·月令》便记载“是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猎……执弓挟矢以猎,命主祠祭禽于四方。”

  提及到“秋猎”,必然少不了人与动物之间的速度与激情,巧夺天工的画家们用画笔将“秋猎”的精彩瞬间定格成了永恒。元代的《秋猎图》便被认为是现存最为完整的狩猎题材画迹,整幅画卷色彩鲜艳、气势恢宏,将各种紧张激烈的狩猎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目不暇接。在这幅细腻的画面中,画家不仅捕捉了众多令人振奋的瞬间,还细致入微地描绘了猎手们挥洒汗水、激发肾上腺素的英勇姿态。画中的“运动员”骑乘着矫健的骏马,手持各式工具,全神贯注地追逐着他们的目标。尽管画面无声,但观者却能仿佛听到猎捕过程中人们的呐喊与马蹄的轰鸣,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份远古的激情与挑战。

  仔细看这里!许多人一字排开围在山脊上,有人紧握弓箭,有人手持长矛,个个神情专注,严阵以待,一股严峻紧张的气氛弥漫在整个画面中。我们跟随着他们警惕的目光向右望去,原来在不远处的树丛之中,有一白一橘的老虎正穿梭在大树掩盖下的石缝中,它们好像已经察觉到自己正处于险境之中,尤其是橘色的老虎蓄势待发,可见正在为后续的“战斗”热身,一场动物与人的搏斗即将拉开序幕。(图1、2)与此同时,在画面的另一端也正在发生着令人屏息的紧张情景。山崖上正聚集着一队人马,其中的六人已经放下手中的工具,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一位身穿黑衣的男子身上,沿着男子的视线,可以发现在他们头顶处正盘旋着两只小鸟。此时,这位黑衣男子正准备一展身手,射杀空中的猎物。只见他脚踏马镫,身体微微前倾,上半身几乎扭转了180度,目光坚定的看向鸟儿,眼神透露着势在必得的决心,从他马背上悬挂的猎物可以看出,这位男子无疑是队伍中的“神射手”!

  秋收

  北朝贾思勰(xié)在《齐民要术·杂说》曾言“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自古以来,人们期待着丰收,诗人将对秋收的感触以细腻的情感写进诗文,从“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到“秋收万颗子”的丰盈,这些诗词跨越千年,将古人对秋收的赞美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五谷丰登是古人的美好祈愿,那么画家又是如何将这一希冀用画笔表现出来呢?接下来请跟随小编的步伐让我们一起穿越到古画的世界里,与古人一起品味秋收的美好。

  在没有机器的帮助下的农业社会,古人该如何借助人力进行收刈(yì)活动呢?清代画家陈枚的《耕织图册》就帮我们做出了回答,在画作中他便描绘了秋收时节农民从“收刈”到“登场”的活动。在陈牧《耕织图册》的册15中(图6)便描绘了“收刈”的场景。前景一片金黄色的田野映入眼帘,这是丰收季节独有的色彩。稻谷颗粒饱满、随风摇曳着身姿。一群人簇拥在金黄的麦垛旁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画中的老少皆呈现不同的劳作姿态,他们或弯腰割稻、或站立挥镰、或嬉戏逗乐、或搂穗、或拾穗、或担穗,他们的身影忙碌而有序,每一下弯腰,每一次挥镰都仿佛在诉说的他们背后的艰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虽然是辛苦的季节,却也是喜悦的时光。再转向《耕织图册》的册16(图7),这幅图所描绘的是“登场”的活动。远处是刚刚从田地里担起麦堆的青年人,再往前则又是一个分工明确的场景,从右至左年轻人们将绑扎成捆的稻穗在场地上垛起来,一旁的老人见这一场景露出了欣喜的笑容,房间里的老人、妇女也都站在自家门口注视着稻穗越堆越高。古人言“禾黍已登场,稍觉农事优。黄云满高架,白水空西畴,”便是指这一情景,表达了农民对丰收的欣慰,农事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接下来就是如何处理稻穗的过程。首先人们会用一个外形类似于“丫”的打稻工具一下下敲打稻穗,使稻粒脱落下来,这种专业工具也被称为——连伽(gā)(图8)。接下来就是对半成品的精加工,首先要用画面最下方的簸箕(bò ji)扬去谷物中的秕糠,接着借助画面上方的砻(lóng)磨去稻壳和舂碓(chōng duì)去捣米。最后把舂过的稻谷用筛子进行再次筛选,去除其中混杂着杂物,米就可以用来煮饭了(图9)。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想必我们都不会对这首诗感到陌生吧!看到画面中的小孩子帮着大人在田野里忙碌着,小朋友们可以问一下家里的长辈小时候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可以让他们与你分享一下,你来对比一下与我们在《耕织图册》中所了解的知识是否相同哦。

  科普小贴士

  秋猎最必不可少的便是捕猎的工具,而矛则是古人最为常用的狩猎工具之一,矛的种类多种多样,小编在这里将详细介绍三种矛的类型,分别是叉、槊、戟,而这三种类型的矛也出现在了我们的《秋猎图》中。

  首先是叉,叉是中国武术长器械的一种,它不仅是打猎的好帮手,同时逐渐演变为一种作战时的武器。在画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两种形态的叉(图3),其中顶端有二股叉的称为“牛角叉”,顶端有三股叉的称为“三头叉”,又称“三角叉”,是较为常见的类型。其次是槊(shuò)(图4),它是一种重型的骑兵武器,有点类似于红缨枪,槊的锋刃远远长于普通的枪和矛的长度,其头部呈圆锤状,骑兵可持槊冲锋,又可舞槊横扫,槊的类型也有许多,其中马槊是最为主要的类型之一,它适用于在奔波颠簸的马背上。再者是戟(jǐ),它是我国独有的兵器,可勾、可啄、可刺,将矛和戈的优点融为一体,具有直刃和横刃两个锋,呈“十”字或“卜”字形,画面中的就是典型的“卜”字形。(图5)

  想必大家在观看整幅《秋猎图》时,还会发现许多有意思的狩猎工具,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在闲暇之余自行上网查找搜寻,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哦!


美术报 艺小史 00016 古人的“品秋”美学 2024-11-01 美术报2024-11-0100007;美术报2024-11-0100011;美术报2024-11-0100013;美术报2024-11-0100012;美术报2024-11-0100014;美术报2024-11-0100008;美术报2024-11-0100009 2 2024年11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