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艺术大系”丛书如何体现“艺术”
——专访项目总主编赵丰
■本报记者 俞越
11月25日,在第二届“良渚论坛”上,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丝绸艺术大系”丛书首批成果在杭州“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亮相,展出丛书第一辑已经正式出版的前五卷,分别为《湖南博物院卷(战国至汉代)》《故宫博物院卷·服饰》《中国丝绸博物馆卷(明清)》《广东省博物馆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卷》。
据了解,“中国丝绸艺术大系”是由浙江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指导,是继“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之后,浙江宣传文化界推出的又一个具有地域特色、国家站位、国际视野的重大文化项目。此大系出版后,或将成为迄今为止资源收集最全面,学术研究最前沿,编纂体系最完备,图像呈现最精准,出版规模最宏大的中国丝绸艺术集。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中都有什么?定位为“丝绸艺术”又将如何体现?对此,我们采访了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中国丝绸艺术大系”总主编赵丰,请他为我们一一解答。
丝绸,不仅是文物本身
说起“中国丝绸艺术大系”的缘起,缘自2013年,“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总主编、浙江大学前党委书记张曦想要为“中国绘画大系”做一个丝绸的封面装帧,找到了时任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的赵丰,两人火花碰撞,由此开启了中国丝绸艺术档案计划。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哈萨克斯坦期间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我们研究的丝绸不正是最好的载体吗?”赵丰表示,中国的丝绸通过不同渠道流传到世界各地,对丝绸资料的收集,不光是文物本身,更是通过对丝绸的研究,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艺术、科技、社会、经济、商贸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如丝绸之路上出土的很多丝绸,就可以看到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而且,丝绸一直沿用至今,对丝绸的艺术研究也可以带来更多新的传统元素。且早在2006年,他就与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收藏丝织品的文博机构合作,全面、系统、科学地整理和研究自藏经洞发现以来莫高窟出土的历代以丝绸为主的纺织艺术品,并出版了《敦煌丝绸艺术全集》。
在与张曦的交谈中,两人一拍即合,认为丝绸也完全可以跟中国历代绘画一样,在全世界各地来收集中国丝绸的信息,整理、出版,提供给更多的研究者来进行研究。
从构思到最终立项,中间经历了近10年漫长的策划,以及多轮的商讨。在浙江省委宣传部跟省社科联的指导下,该项目已获“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立项。丛书通过中国丝绸典型文物定名断代、调查整理、重新拍摄,通过数字化等手段智能辨析等技术功能测定文物年代、采集文物图像,目前基本完成第一辑20卷的调查研究整理,将于2025年中期正式出版12卷,目前发布的是其中5卷。
藏品选择是“纠结”的
与“中国绘画大系”有所不同,“中国丝绸艺术大系”是按收藏机构来分,每一卷选择约200件丝绸文物藏品,并选择其中的10%左右的藏品作为精品,对其文物价值进行阐释。
世界各地所收藏的中国丝绸的数量之大、类别之丰富,出乎我们的想象,如美国的博物馆里收藏了很多丝绸艺术品,而欧洲的很多博物馆则是多收藏丝绸服饰。一家收藏机构只能选择200件藏品进行展示,用赵丰的话来说,是非常纠结、两难的事情。
如何选择?主要得看这件丝绸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跟艺术价值。丝绸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自然不用说,但“中国丝绸艺术大系”项目立足于艺术,如何体现“艺术”,是一个考验。
“我们比喻美丽的事物为‘锦绣’,所以丝绸的艺术价值是非常高的,选择的时候,首要肯定是美。”赵丰表示,此次特别在丝绸门类里面找偏重艺术的藏品;丝绸本身是半成品,成品往往是衣服、床罩或者是装饰画等,但这次并不特别强调款式、形制,更关注丝绸的面料本身,以及这些丝绸的等级、礼仪用途等。
翻开新书,我们可以看到,书目结构分为专文、精品、图录、说明四部分。专文部分着重体现文物的艺术性特点;精品部分着重介绍单件文物,除了有文字说明这件文物在丝绸艺术历史上体现的重要艺术意义、组织结构和质感,体现丝绸艺术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基因,还有大量的藏品本身的细部图片,呈现图案、色彩、纹样等来体现丝绸的艺术性。一些破损严重的或是在制作时被裁剪的图案,也进行了复原,与实物照片进行对照。其余两部分梳理了在丝绸艺术和技术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节点和重要文物。
在赵丰看来,最难的是技术与艺术的平衡。“我的专业是丝绸科技史,我会注意到其中的技术含量,哪怕是残片破布,我都觉得它很有价值。但是从普通观众的角度讲,可能就有点太破烂了,不登大雅之堂。”赵丰笑着说,他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担任馆长之时,会问小朋友观后感,常常得到的回答是“除了破布还是破布”,哪怕那是一块很有价值丝绸残片。“我们也正在解决和平衡这些关系,如明清服饰非常华丽,而有的可能是残片‘破布’,我们通过排版、编辑等方式,即使是一块很破的布,也尽可能搞得‘漂亮’,还原出它的价值。”如在已经出版的《湖南博物院卷(战国至汉代)》中,我们就可以看到那些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乍一看相似,实则件件不同;同时,书中也公布了不少新发现、未被记载的图案、品种。
谈到未来的计划,赵丰表示项目计划用10年的时间,联合全球80多家重要博物馆等收藏机构,系统采集2万多件中国传统丝绸珍品的信息,编辑出版100卷图录。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为中国及世界艺术史,考古学、丝绸之路研究等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料,助力中国传统艺术和时尚产品的创新设计和活化利用,以中国之美与世界共享。
据介绍,目前中国丝绸艺术大系项目组正在积极建设“中国丝绸资源数据库”,获取收藏机构授权,将所采集文物信息录入线上数据库,助力流散海外的丝绸文物的数字化回归,推动中国丝绸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