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评论
3  4  
PDF 版
· 穆如馆纸篓拾得
· 翥达馆拾趣
· 隶书之美
· 当下书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5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当下书坛
■张 渝
  闲暇

  《闲暇——文化的基础》是我正在读的一本书。按照书商的说法,该书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是否果如其言,我不清楚,我只知道这是我最近读到的一本让我轻松的书。然而“轻松”并不足以成为推荐的理由。我之所以在这里先不说问题,而是先说一本书,是因为这本书的副标题——文化的基础——已经说明。

  伦敦《观察家》杂志曾在1952年的5月30日发表过这样的话:“闲暇,乃是任何文化复兴的先决条件,其根源则是来自有闲和奉献的阶层。”“有闲”比较好理解,“奉献”则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说实话。我搞不清哪个阶层不是“奉献”的阶层,即便是所谓的食利阶层也在为资金的流动做着自己的贡献。但是,当“奉献”和“有闲”被提升到同一高度时,重要的不是探讨谁在奉献,而是要探讨“有闲”凭什么可以和“奉献”牵扯到一起。

  其实,所谓“有闲”,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精神的自由和解放。可以说,只有在闲暇之中,人们才“得以沉思默想并和外在世界和睦相处,心灵也因而获得力量和滋养”。其实,这就如同和尚打坐,看似无所事事,但心灵却获得了力量和滋养。

  有了力量与滋养,为文化的复兴做贡献也就自然而然了。

  回到书法界。有关“闲雅”的审美追求已经蔚然成风,可是,在风行的闲雅中,我却读到了一颗颗疲惫的心灵。这些疲惫的心灵,与其说是在为文化的复兴做贡献,毋宁说是在消费闲雅的文化。如果消费可以促进生产,那也罢了。问题是,经过十余年的“闲雅”消费,中国书法界仍然闲不下来。总是在这一个场中为了固定的文化资源你争我夺。这一点在全国乃至各省的书协换届活动中尤为明显。

  文化学认为,文化或文学艺术只是一个类似于物理学上的“场”。在这个场内,名声,地位和文化资本的总量是相对固定的。但占有这些资本和地位的人却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变化”之中,我们的心灵因为蝇头小利或大利而变得患得患失,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因此变得焦躁和不安,于是,一种从容的气度开始在多数人的作品中消失了。所谓的“闲雅”也就徒有其形了。时至今日,无论熟识还是不熟识,你只要随便问一个江湖上已有名头的书法家的近况,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说上一句:忙得不得了。如此状态中,又有多少人还能记得这样一句话:我们闲不下来,目的就是为了能悠闲?

  忽地想起这样一个故事。韩复榘到某校视察,看见球场上一群人正在打篮球,韩司令大发感慨地说:这么多人抢一个球,太累了,赶快给他们一人发一个,让他们好好玩。如果可能,我真想让文化场的文化资源不要固定,而是像没有密码的存折一样,谁用谁取。那样,大家就不会争抢了,我们也会闲下来。可是,这样的幻想不仅可笑,而且完全韩复榘化。韩复榘的命是被蒋介石杀掉,我的幻想是被人耻笑。可是,我为什么要这样呢?我不知道。

  当下书坛■张 渝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