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评论
3  4  
PDF 版
· 穆如馆纸篓拾得
· 翥达馆拾趣
· 隶书之美
· 当下书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5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隶书之美
——王育红《楹联隶书卷》漫谈
■张瑞田
  文坛友人、作家张建国将王育红的《楹联隶书卷》一书转送给我,开卷顷被汉朝隶书独有的艺术气息迷住,徜徉其间,似乎走在远古的康庄大道上,目及之处均是丰收的田野和自信的容颜。

  然而,对艺术遗存的积极解读者还是现代人——一个年轻的书法家,他所立足的工业社会,已经从本质上发生了变化。对待一千多年前的隶书刻石,以审美的视角细细读来,又换成另一种话语形式,复活着古人的高洁精神。他说隶书“无非是作为一种纯粹的载体来表现我们的性情”。注意性情二字,对审美主体来讲,没有比这两个字更重要了。

  我喜爱隶书,因此我不同意“草书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形式”一说。一个多元的审美格局,如竞技体育一样排出座次,显然是一种愚蠢。我不知道王育红的书法观是什么,但我切切实实看见了他对汉隶整体艺术风格的把握。李有来谈到自己学习行草的体会时,言下笔之前,心中自有魏晋。此语易解,无非是学习古人的书写技法时,要感知流逝了的古代社会情境。这样的继承,既有技法,又有文化。慢慢沿袭下来,中国的书法就活了。王育红的路也是这样走的,他杜绝在一块碑、一个字里寻找投机的可能性,他笨鸟先飞般穿梭在不同风格的碑刻之间,站在现代的艺术立场,进行细致解析,一笔一划地融入到历史之中。

  进去是为了出来,当代书法万万不能离开古人恩赐的遗产,但我们又不能守着遗产不敢逾雷池一步。所谓的继承与创新,其实就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艺术辩证法,何年何月都有效。王育红演练隶书的特质,鼓动隶书的风韵时,常常附上一段按语,短则十余字,长则百字,以平实的文笔把自己临习、创作的感受一一道来,有时具体到用笔的轻重、粗细,有时也有一种形而上的眩晕。不过,一边看字,一边阅读,就有别样的审美快感产生。这等功夫,场面上的书家是不具备的,把线条的表现一旦强调到极限,就会极大混淆人们对书法艺术的正确判断。而这时,我就觉得王书、王文难能可贵。

  时下对书法常有争鸣。有人强调书法的文化含义,又有人推崇书法的视觉效果。对艺术的争鸣,是价值体系多元化的表现,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不过,我主张书法应该靠近文化,或者说书法是文化的艺术,而不是表现的艺术。书法作为综合艺术,它的线条仅仅是一种载体,视觉艺术元素的构成,必须有文学的、史学的、甚至是书法家主体情感的介入,最后形成风格化与人格化相统一的文化现实。王育红刚逾而立之年,技术功力扎实,文化准备充分,学习书法、创作书法,达到了一个被专家和读者认同的高度,以此发展下去,王育红甚幸,中国书法甚幸。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