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美育
3  4  
PDF 版
· 亟待完善的美术高考制度
· 培养敏锐的眼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5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培养敏锐的眼睛
□广州市少年宫美术学校教师 林川
  在美术专业教学中,素描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造型能力的基础课。少儿进入中班(小学五六年级——初中)学习后,也多以素描课作为他们向成人绘画转变的启始。在这一阶段,要十分注意培养孩子们去感受和发现对象的造型美,即物体及其运动时的形式美感。它主要体现在形体的轮廓和线条上,体现在整体和各部分的比例配合与均衡和谐上,使其符合“寓变化于整齐”等美的原则。这种观察的敏锐性对学美术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无论你画什么首先都要找出它的特征,如比例、形状、结构、姿势等。辨认并记住这些特征,是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对象的基础,而这些特征往往体现的就是对象的造型美。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经常提醒学生抓住第一感觉的原因。清晰、强烈的第一感觉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作画的热情和欲望,在作画过程中才能够全情投入。

  然而就我在教学中对大班、升大班(考大学)的学生观察所得,相当多的学生包括在美术职中就读的,在这方面都非常的薄弱。本来十分明显的一些特征他们都把握不住。好像一个茶壶明明是扁的,他们却画成正方形的;一个正圆形的茶煲他们要画成椭圆形的;石膏像是向下俯视的,他们偏偏画成平视的。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更要命的是他们感觉不到画错了,或者感觉到有问题但是具体在哪里他们说不清楚。最后都要依靠老师给他们点出来,才恍然大悟。从中也可看出他们在作画时观察不准、感受不深,缺乏一种表现的欲望。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中班阶段对他们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培养的不够。几何体画得太多了,过于理性化、公式化。在教学方式上转的太急太生硬,把儿童身上的那股灵气都消磨掉了,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厌烦情绪。

  所以我认为在中班的课程中应加大室外写生和速写的分量,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自然面前进行观察、感受、分析和研究。锻炼他们的目测能力,提高观察的敏锐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热情去寻找美捕捉美。就以画树为例,所谓“远看取其势”,每棵树都是以一定的形态站立的,有其特有的结构,和人一样各有各的性格,一眼看过去这种区别往往是很大的。一棵令人驻足观赏的树,必定有着格外美丽的地方和不同寻常的造型,能一下子就吸引住画家的眼睛使他掏出笔来捕捉它那独特的美。沃森在他的书中还举过一个例子,我觉得很能说明问题。他说:我在佐治亚州驾车时见到一棵橡树,车开过去都有一英里多了它的影子仍在心中萦绕,我按奈不住掉转车头回到这棵树跟前,结果画成了这幅我那次南行途中最得意的写生。这是棵历经风霜的高龄老树,别具一格。它的树枝上铺盖着青苔,树干上爬满藤葛,显得格外美丽。这种敏锐的观察力和求画的欲望,是每个学美术的人都应具有的基本素质。我们可以想象当学生们看到这些鲜活的自然物时,心中的感受肯定要比几个冷冰冰的几何体要强烈的多。吸引他们作画的是对象本身具有的形式美感,在这里几何体只应是一种分析的工具。运用它们来帮助学生总结、概括对象,理解整棵树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避免被对象丰富的细节所迷惑。

  至于在处理空间环境的问题上可以利用中国画的一些理论,像“远山无树,远树无枝”、“远人无目”、“远水无波”、“近实远虚,近浓远淡”等等。这些用语精辟,形象直观。当一条条道路、一排排楼房或树木逐渐退远慢慢地模糊消失,明暗融汇到一个色调中时,还有什么东西能更生动地把各种空间透视现象和规律的奥秘,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呢?

  综上所述我的看法是,中班素描课的形式应该多样化,通过出外写生的方式对生活中的各种物象的形态、变化进行观察、感受、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艺术表现能力,在实践中掌握绘画技法,进而理解造型艺术的一些规律。在不同的对象面前,在对象丰富的变化面前,运用并创造出不同的表现方法,使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不断地得到提高,同时也丰富了作画经验。正如古人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只有把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让学生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才能让他们领略到生活中的美。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