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6版:美育
3  4  
PDF 版
· 加强对美术高考现象的研究势在必行
· 高考美术色彩试题例析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加强对美术高考现象的研究势在必行
□程明太
  近几年美术高考现象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这在中国和外国美术教育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一个国家每年有如此多的人学习美术,那么这个国家的国民艺术水平应该是较高的,然而事实却不尽人意。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和疑虑。与其说美术高考是一种轰轰烈的文化现象,还不如说是一种社会问题的反射更准确。

  一、美术高考的历史轨迹。

  大致可划分三个阶段:

  1980——1990年为“萌动时期” (各自为政);

  1991——2000年为“发展时期” (初具规模);

  2001——至今为“膨胀时期” (惊人膨胀)。

  二、美术高考呈现的特点。

  1、从文化低分走向高分 (正常)

  文化成绩不仅决定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对美术考生来说还决定着他今后发展的空间,所以多年来美术文化考分偏低现象属于不正常现象。当然,这一方面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是中学生由于酷爱美术,其精力投入较大而影响到文化课的学习。这仅是客观分析,但从社会发展和人才素养的发展来说,美术学生文化成绩如此低分是阶段性的,它走向高分(与其他学生同等)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从近30年的历年招生降分中可以发现这种上升规律。

  

  

  

  

  

  

  从上述发展趋势可见,美术降分的空间越来越小,所带来的变化有两个方面:一是控制了非正常美术高考;二是提高了学生基本的文化素养。

  2、从“我要学”到“要我学” (不正常)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考生报考美术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我喜欢美术”,是“我要学”的心理状态。而近十几年来,这种情况发生很大变化,最主要的是“爸妈要我学”、“老师校长要我学”。在这些“要我学”的背后是降低文化分所致,至此,学美术与低文化或“无文化”就扯在了一起,不能不令人伤感和遗憾。

  3、从特色班到形成规模 (市场化)。

  起初各地各校设立美术特色班,随着高考巨浪的袭击,围绕美术学院周边便形成了一个美术教与学的市场,有教师(许多是美院学生)、有来自各地投奔美院的学生、有出租场地,然后就形成吃、住和消费一条龙的市场服务,有的地方形成了相当规模。

  4、从学科到社会影响 (正负面)。

  中小学校里的“音、体、美”都是公认的小三门,然而这几年的高考现象似乎比“大三门”热得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当然这种关注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三、美术高考“唯一性”的无奈。

  1、目标的“唯一性”为社会带来隐患。

  美国19世纪中期,也有过大批量培养美术人才的现象,但他们的目标不是升学考试,而是作为一名合格技术工人的职业培训必修课。而我们现在的高考是千军万马同过独木桥,高校连年扩大招生仍无法满足,但却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由于文化课降分报考现象仍在发展,已经形成社会关注的焦点;二是由于高校的扩招,美术毕业生就业难也已成为社会问题。

  2、技能的“唯一性”限制了学生思维。

  由于学习目标就是为高考,学习的重点当然是技能了,而且这个“技能”还有地域院校的“口味”,老师不得不指导考生把目标缩小至某一院校的“技能”,不学点“方言”怎能“入乡随俗”呢!不仅技能有方言,考试内容也有明确指向,素描画什么、色彩画什么都有很强的针对性。由此可见,这种单一、有针对性的技能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似乎与学习艺术背道而驰。

  四、期待美术高考蕴涵更多的文化。

  美术是文化的一种体现,而美术技能只是通向文化的一个台阶。那么怎样看待和操作这台阶,使台阶蕴涵更多的文化则是我们的希望,使其走出“重技轻文”怪圈。

  1、在观念上——从“慈善机构”趋向自然发展。

  现在由于多数考生并非喜欢美术,而是无奈,是老师、家长和校长面对文化课不好(或根本考不上大学)的学生发出了“善良”之心,让他们走上了这条路。这实际上违反了学习美术的规律,是为考大学而另辟出的蹊径。

  2、在技能上——从技能应试趋向艺术素养。

  多年高考以来一直偏重技能应试而忽略了艺术素养,加之文化分偏低又使学生远离艺术修养的学习,这不仅是学生个体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学艺术与缺乏修养扯在了一起,也创造了历史的奇迹。

  3、在研究上——从应对考试趋向理性思考。

  每年所出现的热点考试中的问题又每年重复出现,这不仅说明招生主管部门未拿出科学对策,也说明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应该到了反思的时刻,应该理性思考高考现象。

  五、加强对美术高考现象的研究。

  美术高考经历近30年,已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这股力量既涉及高中(高考班)和美术学院,又涉及出版、美术材料,以及高校周边的旅馆、饭店和交通等,所涉及到的人群更加复杂。从诸多方面来看,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相对而言,该领域的研究比较滞后,大多成果是指导学生学习的画册,非常缺乏理论方面的研究。为了促进教师的研究,推介部分研究课题成果供参考。

  1、理论研究系列:

  ①美术高考文化与学生的素养;

  ②美术高考现象对社会产生的正负影响;

  ③美术高考的历史考察;

  ④美术高考制度面面观;

  ⑤从一个美术考生的经济投入谈美术高考改革;

  ⑥美术高考类图书发展研究。

  2、教学实践系列:

  ①线结构造型技巧在素描考试中的运用;

  ②明暗造型在素描考试中的巧妙运用;

  ③色彩考试中粗犷与细腻的把握;

  ④怎样恰当地控制考试时间;

  ⑤光线不好怎么办;

  ⑥角度不好怎么办。

  3、高考命题系列:

  ①美术高考试题发展研究;

  ②什么样的题目才是好试题;

  ③从写生真人到“写生”照片的命题发展看高考的评价观;

  ④命题的局限与空间;

  ⑤题库的命题科学化标准化研究;

  ⑥命题的导向研究。

  

  (程明太 教育部国家艺术课程标准核心组成员、上海中学艺术课程标准核心组成员、上海市美术特级教师)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美育 00036 加强对美术高考现象的研究势在必行 □程明太 2007-12-15 48256DEA008181F5482573AE000A951B[]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