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韵无声 花鸟洗心
——品读李小龙的画
■袁立鹤
和小龙兄初识于京郊夜色茫茫的山脚下,一见如故。
欣喜的是,有共同的好朋友,比如性情坦荡的家训兄。
赞赏的是,他有精湛的画艺,比如他的花鸟洗心悦性。
难得的是,他的作品粗而不犷,小中见大,有了微妙的东西。古色古香中有生机,沉郁斑驳中显清雅,唤回了历史记忆,顺应了现代人的心理需要。
年纪不大 道行不浅
年纪轻轻的李小龙,自安徽故乡出来闯荡,赴杭城问道,来京都深造,转益多师,数岁间在中国画的创作上已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许多人感到奇怪或疑惑一个70后男子在笔墨境界上的道行,我却一点不觉得意外。因为小龙兄不仅有个煊赫的名字,还有笔精墨妙的扎实功力。小龙的画有诗意,读其画如读诗,诗之妙在于妙境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画之妙亦在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小龙作画,将为人之真情,处事之豪情,花鸟洗心之文人性情,清韵无声之幽情泻于笔,倾于墨,赫然成图。
在多数人的心目中,中国画是一门“大器晚成”的艺术,一如中医,不到七八十岁的年龄,似乎是成不了什么气候的。其实,这样的认识,虽然可以找到不少的例证,但重要的不仅仅在于事实,更在于这样的事实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还是特殊意义的。至今,在中国绘画史之最高峰的唐宋绘画画坛上,即使不能说是全部,但绝大多数都是年纪轻轻便已成绩斐然。“画圣”吴道子,在“少年”时便已蜚名京洛;黄筌17岁,便已成为了西蜀画院的首席画师;徐崇嗣于保大5年在南唐宫廷主笔画《赏雪图》的池沼禽鱼,年龄也不过在20岁上下;王希孟则不到20岁画出了中国画史上的不朽名作《千里江山图》。在这里,根本的问题是“是否在正确方向上的努力”。不努力不行,努力而没有正确的方向同样不行。小龙兄虽年纪轻轻,但在艺术方向和境界上却非常“给力”。
悟情悟性 气清格高
凡画,应以气定其格,气愈清,而品格愈高。反之,气败而画败,昔人论画,首推气韵生动,而气又列为首位,关于气之论述,卷帙浩繁余不赘。小龙之画,其气清而流动,我很喜欢。而写意画要求的气势,是画家情感、意志的一种表现,是一种内在的宣泄,是借助于花、鸟、鱼、虫的刻画表现画家的心灵。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历来优秀传统的不二法门,中国画的普遍性原则,自然也就成为小龙所认定的努力方向。在这一方向上的努力,小龙得以青年时即展现出创造的才华,而小龙刻苦临摹历代画迹,勤于游历山川写生,加之个人创作才华,其成才,就更不难理解了。这对于今天学习中国画、学习传统的年轻人,无疑提供了有益的启迪。他突破了古人所谓“图形莫善于画”,今人所谓“栩栩如生”之类的绘画观念,而走进了精神感悟的领域”。我认为,画是精神信息的形象性的载体,绘画的形象性、可视性,只是其外在的特点,用可视的绘画语言传达人的精神信息,才是绘画艺术的生命所在。曾经困惑过的小龙,意识到画画不是如实地再现事物的表面造型,而是为了表现人和花鸟、花鸟和自然之间可以往来的精神时,便走出了困惑。看小龙的画作,慢慢地,奔波在北京喧嚣城市的你会离开现实,进入到另一个美丽的花鸟世界里去,会想起我故乡保定古莲花池的君子长生殿前的一汪碧水。什么是艺术,我认为艺术就是要让人暂时远离现实,要让人拉开与现实的距离,艺术若是与现实生活没有距离,那我们还要艺术做什么?艺术要的就是和现实生活不一样。艺术让我们看到的是另一个世界,而不是把我们这个现实世界再拿过来让你重新看一遍,如这样,艺术是残酷的。
得势灵动 构架独特
小龙的花鸟画作的特点,我觉得是它的“势”。
我认为,中国花鸟画创作的本质内容和创作活动的基本特点不是一般的传摹活动,而是蕴涵某种文化哲学的味道,是一项很高智的活动。小龙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比如他的《芳菲四月》和《松壑幽禽》,无不是精妙构图,真力弥漫。中国绘画创作的本质,小龙已经领悟得很好。由于这种创作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小龙艺术上的状态。小龙在构图取势上,主要是通过相对因素的营造,达到一种有机结合和富有节奏的趣味变化。比如《松风轻吟》这幅大作,它的取势是构图的主要内容,诸如宾主、疏密、虚实、刚柔、纵横、曲直、长短、粗细、干湿、浓淡等等,都是取势造势的条件。一幅画构图有势则有生命,“形势得,则全幅皆灵动矣”。小龙对于势的营造实属主体心理建构所蕴含的一切,映照在画面上的形态、形色、质地组合的关系之中。一个富有生命势态的画面是相对因素在一定度的控制下产生的,对比无度会失势,没有对比会呈现呆板僵化的现象。因此,在布势之时要奇中有正、缓中有急、虚中有实、平中有险,在矛盾之中求得和谐,用辩证的方法,适度把握众多因素的强弱变化,从而获得势态表现的勃勃生机,这是表现生命形式,揭示宇宙变化规律的重要手段。简而言之,小龙的画面构架非常有特色。他不但十分在意以笔墨结构写形传神,而且非常注重画面的大笔墨构架。他的大笔墨构架主要是以大胆的有特点的留白和点线面所形成的笔墨旋律与节奏,以及黑白灰分布所形成的虚实关系构成了他特有的画面气势与气息,这点值得继续发扬。
蕴汲传统 进取化境
但凡有追求的画家,都有深邃的画学思想。在这方面,小龙无疑也算得一分子。
在中国当代年轻的画家中,小龙应该是最善于汲取传统滋养自己的画家之一,以他戊子年所画《锦羽立风》为例,他那细腻的表现手法、严谨的构思以及超出画本身以外的深邃意境,深深地感动着我,画中弥漫着古代韵味,传统点线,小龙都能直攫其神韵,勾勒刻画,无不精妙,直可以为古人起一粉本。古意本来只在他的心中。一进入画中,小龙便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这是小龙的幸福,也是我们的幸福。让我们弄不清的是,是他要时时带动别人去他的那个花鸟世界里去闲适逍遥一下?还是我们情愿经常到他的花鸟世界里去造访?这便是一段印象。
小龙在京奔波数年,其中甘苦,冷暖自知。但我感觉,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进取。对于他而言,凭此进取之气,他的画不久的将来会达到一种化境,他的画陶冶了他的情操也陶冶了别人的情操,而他高尚的情操和画格,又使他的画迅速地升华。他心中清气浩荡,他的画亦清气浩荡,这种浩荡的清气正是我辈文人之根本,是年轻人奋发向上之根本。
他的各种花鸟创作体验已经不知不觉地互相融注,但他会始终清楚这一点,中国画向前发展是不会另有捷径的,不会新建立一个笔墨游戏规则,这是中国文化本身特性所定。中国绘画发展要有传承性,这是本世纪众多艺术家、理论家共同的看法。而小龙的选择是一条真正走进传统、而又要走出的路。近年来,小龙在“上法宋元”、“外师造化”并结合“中得心源”的基础上,致力于将放纵的心绪和细腻的画法熔治于一炉的风格追求,个性的面貌,明确鲜活;时代的精神,雄浑雍容。小龙为人朴厚,虚心好学,希望他把现有的花鸟系列样式作进一步的推进和升华,在凸显东方语言民族性的同时,广泛地吸收世界其他绘画的优点,如西方塞尚的静物,日本三岸节子的瓶花,也许会有一定的启示与收获。在此,我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他佳作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