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文化名家会所”成立 引发文化自觉话题
□本报记者 蔡树农
![]() |
1月13日,庚寅冬季“天台山中国书法名家笔会”暨“天台文化名家会所成立座谈会”在浙江天台进行。天台县四套领导班子的主要领导以及统战部、文联的主要领导都安排时间专门出席。中国书协理事、国家林业部原副部长赵学敏,贵州大学教授、中国书协原学术委员会委员姜澄清,河南书协名誉主席、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周俊杰,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刘恒,《书法导报》总编王荣生,副总编孟会祥以及著名书法家张锡良、白景峰、郭强等到会,本次活动的两位总策划《书法导报》副总编姜寿田、天台山华顶讲寺主持性贤法师一起会聚一堂,用手中的笔、心里的话表达对活动的设想、支持和期待。
去年冬季华顶书院成立的美好场景犹在眼前,作为一座佛教名山、道教名山、诗词名山、书法名山、风光名山的天台山其文化意义远远未被很好地挖掘和弘扬。但天台山既然是一座神奇的历史悠久的宝山,它处在现今的特殊状态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过度开发或者违反天台山文化生态的盲目开发都是一种破坏,包括天台山的书法美术“总体而言,有宏大、奇逸、奔放和不拘一格等品质”。天台县文联主席、书画家、作家左溪进一步剖析:“在外人看来,天台的书画家个性独特,总有几分外方人士的气味。我认为,大部分天台人的身上多多少少带有几分济公的文化基因。济公是天台人的典型代表,不拘小节,放浪形骸,特立独行,这正是艺术家应有的品质。所以,历史上天台这块土地很少产生官僚、商贾,却盛产高僧大德、高人隐士以及艺术家。长期的佛道文化的浸淫、秀丽山水的滋养,加之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造成天台美术独特的品质。这种文化传统,深深影响着天台美术家。”天台美术不妨继续保持这种宁静含激情的特色,不要轻易随便改变它。美术书法界变的东西太多,不变的东西反而少了,不断地变不一定花样变多了,也可能是会变死了;杂交可以有优势,乱交则会自取灭亡。“天台文化名家会所”的成立是为了给天台的文化交流搭建一个稳定的更大更好的平台,它与华顶书院一样,是外向型的外聘型的书法绘画诗词文学之家,民办官助,而且其特色是佛教文化唱主角,亮起了天台最大的文化风景线。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筹建,政府的重视程度大大提升,也可以说,和谐社会更要和谐文化、和谐艺术的大繁荣,佛教文化的核心和合两字正是和谐的重要价值体现。围绕和文化为中心的、方便国内外书法绘画诗词文学名家天台行游创作交流的“天台文化名家会所”的成立,是天台庚寅冬季流淌的福音。
经济神话屡刷屡新的中国到了必须要强调文化自觉的时代了,没有文化的自觉,政治经济的发展很可能也会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文化是社会的造血工厂,有了它,社会才能始终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