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 国剧 书法 三合璧一
——众名家评说施昌秀
编者按:中国的水墨,中国的京剧同为国粹,施昌秀先生合二为一,深谙此道,并为之奋斗数十年,成就了韵味、趣味、戏味的创作风格,并在思想、国学、美学、绘画、书法等多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当今真正的戏画家寥如晨星,因此以钻研戏画为民族传统文化“稀有艺术合金提炼者”而义不容辞。1999年正当他踌躇满志大展宏图之际,罹患癌疾,术后名嵒寿自勉,墨耕不辍。2001年日本出版发行施昌秀戏画《白蛇传》,浙江电视台拍播《本色》专题片,描述以“野生植物”自喻的施昌秀淡泊生活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现寓居北京。
这里,我们选取了他的部分近作,以飨读者。
程十发(中国著名国画家、上海中国画院院长)
见施昌秀上海画展的作品后连称“传神、传神、画得好、画得好”,并题“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和“昌秀画家写戏曲人物画栩栩如生”,并以曹植美女篇珠宝“珊瑚木难”题施昌秀画展册页封面。
俞振飞(中国著名京昆表演艺术家)
90岁高龄老先生特地观看施昌秀上海画展,并以他表演经典戏《游龙戏凤》,唱句“美女长在深山里”称赞当时这位来自金华的中年画家(浙江日报许寅文)
谢稚柳(中国著名国画家鉴赏家)
见施昌秀戏画后赞:“关良之后,难得人才”,当知道施昌秀曾经长期从事京剧舞台美术专业出身,便在施画《西游记》上题“剧坛双艺”。
钱君匋(著名中国书画篆刻艺术家)
见施画作后题“余不解京剧,但施昌秀画戏颇得剧中情趣,笔墨并佳可喜”。
王伯敏(著名中国史论家、书画家、中国美院教授)
题赞施昌秀戏画“得意、得趣、得神”。
廖冰兄(中国著名漫画家、广东美协原副主席)
观看广州美术馆施昌秀中国戏画展后亲笔致信深圳美协领导洪泰评赞“施君之作在我与笃维等同行看来较之当今其他戏曲人物画家之作更佳”,并为施昌秀作漫画像题“昌秀益友乃我国当今戏画之佼佼者也”并编入广州美术馆廖冰兄画册。
华君武(著名漫画家,中国美协原常务主席)
在亲笔信中说,你的画自学,但我感到画得很生动也很有味道,望继续创造。(1994年)
顾生岳(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人物画家)
施昌秀以“再创造”这个原则主宰自己的创作,所以立意、布局不受舞台局限,勇于开拓,使构图灵活多样而有气势。他又借鉴京剧人物造型创作手法对人物的表情、动态作大幅度的加强,减弱夸张变形,力求突出人物的性格、以形写神……他勤练书法,运用传统的笔墨,挺劲逸隽。(摘自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施昌秀戏画展前言)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著名美术理论家)
昌秀戏画,贵在传神。传神之笔,来自其20年京剧舞台美工生涯,“眼处心生句自神”,对生旦净末丑之造型、动态、表情烂熟于心,故能自由驱遣舞台人物跃然纸上。昌秀胞兄、美学家施昌东生前曾为之书写“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之中”,昌秀一直奉为圭臬,注重人物点睛之妙。当然画中之“眼”犹如“诗眼”,不限于人物眼神,有时某种动态甚至某种笔墨本身便可构成“画眼”。昌秀深谙夸张变形之美,“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人物借夸张变形而具奇绝之状,怪诞之美,传神之态。(摘自北京中国美术馆施昌秀戏画展前言)
水天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著名美术评论家、研究员)
戏剧人物画来源于戏剧表演,经过关良、韩羽等画家的长期经营,戏剧人物画已变得很雅,成为一种精英艺术。戏剧人物画创作需要多方面的修养,施昌秀具备多方面综合修养的条件。他的戏画既受关良影响,又有所突破,有所发展。施昌秀的艺术个性粗犷奔放,用笔洒脱多变,特别是他画的净角(如李逵等人)造型有独到之处。
刘龙庭(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著名美术理论家)
谈到戏画人们自然会想到关良,其实关良与施昌秀不属于同一个时期,严格说来是不可比的,可是我们又不能回避关良模式,可以说,施昌秀的画一定程度上已经突破了关良模式。关良的戏画基本上属于文人画范畴,讲究笔墨趣味,格调淡雅,追求人物造型的稚拙和雅化。施昌秀的戏画更带有大众化的色彩,虽然笔墨不如传统的文人画纯熟精到,但由于敏感地捕捉了戏剧人物的神情动态,时有妙手偶得的神来之笔。
(以上摘自于中国美术馆召开的施昌秀戏画艺术研讨会199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