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8版:活动

文章导航

越文化与绍兴书画

  感谢绍兴书画院的邀请,有机会来绍兴参加绍兴建城2500周年与绍兴书画院成立25周年的活动。我今天的论题主要以“越文化与绍兴书画”为核心展开。

  一、越地繁荣与越文化

  任何区域文化,在其存在和发展演变过程中,都有其区别于其他区域文化的一些特质,它的生成必然受到特殊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越文化,就要梳理出越文化区别于其他地区尤其是周边地区的文化特色。

  以“越”为对象的区域文化研究,首先会牵涉到越文化之“越”的指向,“越”可以指的是越族,也可以指越国,也可以指的是越地。对“越”的不同指向,当然会导致不同的研究路径和方法。

  我今天讲的“越文化与绍兴书画”中的越文化,是指以越地为背景,以绍兴这一地域为主体的文化,体现越文化的发展历史。

  自公元前490年,勾践把越国都城迁到今绍兴城内,并派范蠡筑城,此后近2500年的历史中,绍兴曾有过大越、山阴、会稽等名字,但一直是都城、郡治、州治、府治的所在地,是绍兴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1131年,南宋赵构以“绍奕世之宏林,兴百年之丕绪”之义,改元“绍兴”,并题“绍祚中兴”,升越州为绍兴府,此后一直以绍兴之名闻于世。

  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绍兴,范围比今日的绍兴有所不同,指的是过去的绍兴府,包含萧山、余姚。

  越文化的发展,曾有过三次重大的机遇。第一次发展机遇是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使得大量北方士人迁居当时的会稽。值得一提的是,那时用世之心比较迫切的北方士人,多居于建康一带。会稽离政治中心较远,文化底蕴也还深厚,所以寓居会稽的多为文化名流、高僧隐士。这种与政治相对疏离的状况始终存在于绍兴。

  第二次发展机遇是东晋南朝时期,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吴越地区曾一度成为全国文化中心,绍兴自然受益良多。第三次发展机遇是靖康之难期间,大量的北方难民再度南迁,为绍兴经济、文化带来发展良机。北宋中期以后,吴越地区已是全国经济文化发达地区,无论中举,还是仕宦的人数,南人已占优势。“维南多士”的状态在元明清直至近现代一直得以持续。

  二、越文化的独特气质

  历史上三次北方士人的南迁,使得江浙一带像绍兴这样的城市成为相对的、非常有影响的经济、文化中心,并有很好的传统文脉。所以,由于这样一些因素的影响,使越文化有了一些独特的气质。

  1.山水清丽

  正是因为绍兴独特的山水氛围,使文人士大夫在南迁的过程中,选择了这里,定居下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说:“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说明当时绍兴的自然山水对文人士大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山水的清韵陶冶了他们的心灵,著名的“唐诗之路”也在绍兴。因此,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活动和歌咏,对绍兴的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2.民风淳朴而刚硬

  绍兴民风淳朴而刚硬,在江南和风细雨中,绍兴文化还蕴含着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从越王勾践的故事中就可以看出。那种卧薪尝胆的毅力,那种重新崛起的豪气,甚至包括东晋谢安隐居绍兴山阴时,目的也是为了东山再起,能够重新崛起。鉴湖女侠秋瑾从容就义的决绝,也是这种精神的呈现。

  3.文化积淀深厚

  从河姆渡遗址一直到清代,绍兴的文脉始终连绵不断,这种文脉不绝,文化传承使得我们看今天这个展览之时也能感受到这种影响的存在。一种文化,它之所以能够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实传承是非常重要的。而绍兴某种意义上也是文化传承不绝的典范,所以使得我们当代的绍兴书画,绍兴文化有了很好的历史积淀,这种积淀或许作为个体,很多人都感受不到,但实际上它形成的巨大作用是与生俱来的,甚至你喜欢上书画本身就可能是这样一种积淀,对你的一种熏陶。因为独特的人文氛围会影响你的选择,导引你的方向,所以我们说这方面是非常明显的。

  总体而言,绍兴作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其丰富的思想文化宝库孕育和造就了一代代勤劳聪明的绍兴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拥有众多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确实是许多地方无法比拟的,所以毛泽东主席在诗歌中曾经盛赞绍兴为“鉴湖越台名士乡”。

  4.疏离政治

  对政治的若即若离,或者说某种程度上更多的是一种疏离关系。这种疏离关系就因为从选择这里开始,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山水清丽,适合隐居的原因,导致文人士大夫选择了绍兴。

  西晋年间,这种现象很明显。当时热衷于政治的人,会生活在建康一带,即现在的南京一带,因为那里是政治的中心,是全国关注的地方,是走上政坛的捷径;而相对疏离的人,就选择隐居在绍兴一带。也就是即便他将来还是会走上政治的,但是他在绍兴,即当时的会稽山阴,主要目的还是以避世为主,图谋将来东山再起,这也是一种政治策略。换言之,绍兴一带向来是一个适合隐居、疏离政治、接近自然的地方。

  《世说新语》中记载的“雪夜访戴”的故事传唱至今,但是让人无法理解的是王子猷因思念朋友戴逵在雪夜从绍兴泛舟去会稽之剡县(今浙江嵊州市西南)。更让人不可理解的是“造门不前而返”。记载这件事的《世说新语》并不是把王子猷当作疯子、傻瓜之类的人物,而是把它当作美行美事记载下来。这可以看到文人在山阴这样的地方居住时的心态。这种完全随意的、潇洒的、自由的生活态度,成为绍兴这一带文人士大夫对政治疏离心态的反映。

  5.绍兴师爷文化

  绍兴的文化积淀使得绍兴一带文风很盛行,也就是说绍兴一带的知识水准整个地高于其他地方。但是在古代,“学成文武艺”,要“贷与帝王家”,也就是学而优则仕。学成的你当然可以在文学艺术的作品上体现出来,但是毕竟在大多数情况下要体现在生活中,这种体现的方式就是科举考试。科举考试考中了出去做官,能力得到很好的发挥。但是由于绍兴文人很多,而每个地方考试录取的名额是相对固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文化水准很高,但是绝大多数的绍兴文人还是无法考取功名。而这些人从小读圣贤书,知书达理,善于思考,巧于计算,但手无缚鸡之力,百无一用是书生,他们的生活成了难解决的问题。于是,在绍兴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师爷文化现象。

  绍兴师爷文化始于明而盛于清,清代官场有:“无绍不成衙”之说,说的就是清代衙门中多绍兴籍的幕僚和书吏。

  三、绍兴书画传统

  前面已经分析越文化独特的气质,大致由以下几方面组成。由山水清丽所孕育的独特的人文气息、自然气息,对浓厚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氛围,以及对政治的疏离。从职业上来说,绍兴师爷现象则是一种独特的价值取向。对上述几方面的探讨,我们很难用这样短的时间来完全呈现,我想用生活在明代前、中、后三位书画家的经历来大致勾勒呈现,或许会给我们以启示。这三位书画家都生活在一个比较集中的时期里,就是元末明初的王冕、明代中期的徐渭和明末清初的陈洪绶,这三位艺术家大致能体现绍兴文化中独特的越文化气质。

  1.王冕的离世脱俗

  绍兴的隐逸文化我们可以从王冕身上看到。王冕是一位非常有才气的艺术家,虽然出身贫寒,通过早年刻苦学习,成为一个大儒。但他成了大儒后,却拒绝为官,以一种潇洒自然的形态生活,选择的画种也是这样一种非常冰清玉洁的墨梅形式体现出来。他在自己的题画诗中谈到了画墨梅时的心态:“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题画诗体现了他那种出淤泥而不染、非常清纯的画风,这种画风跟他为人的气节相类似。 

  他在会稽市中经常仿效屈原的形象,头戴高帽,身穿绿蓑衣,脚蹬长齿木屐,腰间佩一木剑,边行边歌。有时骑着黄牛,如老子出关那样手持《汉书》以读,当地人以为他是个狂人。王冕的行为方式对绍兴的文化、绍兴的文人都有很大的影响。这是一种离世脱俗的典型,一直影响到现在。

  2.徐渭大写意花鸟的价值

  第二个代表性人物是我们更熟悉的徐渭。徐渭天资卓异。“六岁受《大学》,日诵千余言。”“书一授数百字,不再目,立诵师听。”一个非常有才气的文人,却命运多桀。生下不到百日,父亲就去世了,生母也不幸被卖。后来他的长兄经商失败,全家破产。更为重要的是,徐渭虽然满腹经纶,但在科举考试中很不幸。所以二十岁时成为生员后,在接下来的八次应试中,屡试屡败,总是不能考取,结果自然就使得他无法实现自己原来的抱负。最后,只能选择绍兴一般人所选择的去做师爷。

  好在徐渭在做师爷(幕僚)的过程中,还算幸运,得到了浙江巡抚胡宗宪的重视。但是很不幸的是,由于胡宗宪认严嵩为干爹,严嵩落败后,胡宗宪作为严嵩的党羽也被下狱。徐渭作为胡宗宪的幕僚,有上表严嵩的文书,因此也受到牵连下狱,备受折磨。

  后来,“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其不幸与痛楚至此。从此以后,徐渭杜门谢客,一个人躲在青藤书屋里,靠变卖家藏的一点古书画和古书籍勉强维持生计。死前身边唯有一狗与之相伴,床上连一铺席子都没有,凄凄惨惨。

  我们可以想见徐渭为什么能够在明代大写意花鸟画上有那么大的贡献,他要把自己的愤懑、悲伤之情,与时不遇之情表达出来。通过什么载体?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在文学上,他通过戏曲中的《四声猿》,借助历史上很多悲惨的遭遇来写他的愤懑之情。书画上,用狂草、大写意的花鸟来表现,所以他在明代花鸟画大写意的进程中是一位最重要的干将。我们可以通过读他的《墨葡萄图》上的题画诗来感受他的愤懑,徐渭虽然自己能画,但他所处的环境并不是我们现在想象的画家那样潇洒幸福。在他另一幅作品的题画诗中说到,端午节时,人家拿黄纸让他画癞蛤蟆,用来避邪。一个现在看起来最好的书画家,在当时,邻居们只把他当作能画几笔,只配画癞蛤蟆的人。“笔底明珠无处卖”,自己的笔底明珠,文学作品也好,书画作品也好,他的满腹才气也好,为社会、为百姓作贡献的抱负就像《墨葡萄》中的葡萄一样,无人采,无人吃,最后掉下来,在野藤里,可能腐烂,可能被飞过的小鸟吃了,所以他的愤懑之情,怀才不遇之心昭然若揭。

  在绍兴文化中,由于文化积淀引起的人才堆积,有大量有才华的文人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无奈中只能通过做师爷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维持生计,这种有才华而无法实现治国平天下抱负的痛苦,在徐渭身上特别突出。

  3.陈洪绶的复古创新

  陈洪绶是明末清初书画家、诗人。从陈洪绶身上我们可以感觉到绍兴文化中坚强不屈、坚韧不拔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知道,在明末时陈洪绶已经是一位国子监的学生。但是不幸的是,陈洪绶正当社会鼎革之年,在他还没走上仕途时,明王朝就覆灭了。对他影响很大的老师刘宗周绝食而亡,对他震撼极大。他毅然决然出家为僧,在云门寺削发为僧,一辈子不与清廷合作,一辈子不为权贵画画。他的绘画题材像《屈子行吟图》之类表现历史上效忠国家、不苟且偷生的代表人物,包括他画《水浒叶子》,多少有这样的内涵在里面,所以他保留了一个知识分子那种非常纯粹的、不与新朝廷合作这样一种态度。为什么在明清社会鼎革时期文人的心态特别重要?很多时代的交替毕竟是汉族人与汉族人的交替,只不过是换个姓来统治,而从明到清,在当时的情境下,是被蛮族、或异族统治的时代,所以汉人特别难以接受。所以在这之后,陈洪绶效仿徐渭,在青藤书屋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保住他那种纯粹的心。所以他在绘画中取的对象也是魏晋的高古形象,他的取向、他的为人处事与他的心态密切相关。后人经常误读陈洪绶,认为他喜欢喝酒、好色。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佯狂,就是故意以狂怪的方式来表现他对社会的不满,对社会的耿耿,与当时的政权的不合作。也就是本来应守的规矩,守不住了,以另外极端的方式来执守他的规矩。

  这三位书画家在中国艺术历史上影响巨大,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寻觅到绍兴文化一些深层的内涵与特点,可以看出绍兴独特的文化氛围对他们人身经历、艺术创作的影响。

  四、当代绍兴书画的突破之途

  在绍兴这样一个文化积淀深厚,区域文化特点鲜明的地方,要发展书画艺术,必然要注意挖掘越文化的底蕴,让这些几千年累积起来的文化传统在今日重放光彩。我个人认为,当代绍兴书画艺术的突破之途,核心在于区域艺术特色的构建,要重书法、重写意、重乡土、重特色。

  在绍兴书画的中兴过程中,绍兴高校中的艺术学院、书法学院与绍兴书画院应该成为中坚力量。因为,随着社会的转型,这些学术团体已经成为人才的聚集地,有着较为集中、强大的学术队伍,如何凝聚这些学术机构,共同开展课题建设,从而破解难题,使得绍兴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光环下,重造辉煌。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我非常相信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文化底蕴,在当下还有很好书画传统基础的地方,绍兴书画一定会有一种新的面貌,新的发展。

  我对绍兴文化与书画并没有做过专业的研究,今天冒昧地讲了这些,错误之处肯定很多,希望在座诸位多多指教!谢谢诸位!

  (张东华根据录音整理,限于版面有较大删减)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美术报 活动 00038 越文化与绍兴书画 2011-01-22 nw.D1000FFN_20110122_7-00038 2 2011年01月22日 星期六